前脚安世半导体刚被人家“明抢”,后脚东山精密就揣着1亿欧元,把法国一家年入10亿欧的汽车巨头给整个端了回来。 要知道不久前,闻泰科技花 340 亿拿下的安世半导体,硬生生被荷兰政府用《商品供应法》冻结了资产,连中国籍 CEO 都被停职,99% 股权直接拖去第三方托管,这波 "明抢" 让不少企业对海外并购犯了怵,但东山精密这波操作却透着股精准的算计。 先看标的有多实在,法国 GMD 集团可不是什么小作坊,1986 年就成立的老牌玩家,在全球 12 个国家摆着 46 个工厂,6600 多号员工跟着干活,2024 年营收刚突破 10.12 亿欧元,虽说前一年还亏着 600 万欧元,但 2024 年已经扭亏为盈赚了 300 万欧元,属于典型的 "困境反转期" 资产。 更关键的是它的业务板 - 块,塑料与皮革、铸造、冲压三大事业部全是汽车产业链的硬通货,不管是乘用车还是商用车都离不开这些基础零部件,这种业务属性天生就比半导体安全。 毕竟汽车零部件从来都是全球分工的产物,不像芯片那样动辄被扣上 "安全帽子",东山精密证券部的人说得实在,这赛道本身就没那么多弯弯绕绕。 再看这买卖有多划算,1 亿欧元折合人民币才 8.14 亿,要知道 GMD 一年营收就有 10 亿欧元,相当于用不到一个月的营收额买下了整个公司,这性价比简直离谱。 而且东山精密没犯傻直接给钱,而是玩了套 "折价收债 + 债转股" 的组合拳,先花现金打折买下 GMD 的部分债权,再把债权转成股权,顺便用股东借款换了部分债务豁免,既帮 GMD 优化了债务结构,自己又以最低成本拿到了 100% 股权。 这种玩法是欧洲困境资产收购的标配,就像用折扣价买了件有小瑕疵的名牌货,虽然没业绩承诺兜底,但只要能盘活,收益全是自己的,比傻乎乎砸钱的收购聪明多了。 这底气自然来自东山精密本身的实力,能这么操作的绝不是没家底的小公司。它在电子电路领域早就是全球排得上号的角色,柔性线路板全球第二,PCB 全球第三,2025 年三季度光是营收就干到了 270.71 亿元,净利润 12.23 亿元,手里有实实在在的现金流。 而且它早就不是只靠消费电子吃饭的主儿,之前收购苏州晶端拓展车载显示模组,又砸 59 亿拿下索尔思光电切入光通信,新能源汽车的散热件、电池包壳体这些产品早就给全球大厂供货,这次收 GMD 不过是把欧洲的产能和客户网补进来。 要知道全球汽车电子市场 2025 年都突破 2400 亿美元了,欧洲占了 32% 的份额,东山精密以前在欧洲没根基,现在直接把 46 个工厂的根据地建起来,等于拿到了进入欧洲整车厂供应链的直通卡,这种布局比自己建厂快多了。 当然这步棋也不是没风险,法国的劳工政策、企业文化跟国内差得远,6600 个外籍员工的管理就是个大难题,万一整合不好,协同效应没出来反而拖了后腿,那商誉减值就得自己扛。 但比起安世半导体的被动,东山精密的主动选择藏着大智慧 —— 不碰技术敏感的半导体,专捡汽车零部件这种全球协作属性强的领域,标的选在扭亏为盈的节点,用债务重组代替直接收购降低成本,每一步都在控制风险。 毕竟现在全球经济不景气,欧洲不少老牌制造企业都缺钱,这时候带着真金白银去 "救场",既给对方留了活路,自己又能拿到想要的资源,比硬抢硬买的结局好看多了。 更有意思的是这背后的行业逻辑,中国企业早就过了盲目收购的阶段了。以前可能为了个 "洋牌子" 就砸重金,现在更看重实际价值 ——GMD 的工厂能就近服务欧洲车企,省去跨境运输成本 它的客户资源能帮东山精密敲开以前进不去的供应链大门;三大事业部的技术还能跟国内的新能源汽车结构件业务互补。 这种 "补链强链" 的收购,比单纯追求规模的扩张靠谱多了。反观安世半导体的遭遇,本质上是踩了技术壁垒和地缘政治的坑,而东山精密选的汽车零部件赛道,本身就没那么多壁垒,反而因为全球分工的深度绑定,降低了被 "卡脖子" 的风险。 说到底,这 1 亿欧元花得是真有水平,既不像有些收购那样当冤大头,又避开了安世半导体踩过的雷,还顺势在欧洲建起了根据地。 在全球汽车电子市场每年以 8.5% 速度增长的当下,这种精准的布局说不定过两年就能看到回报,毕竟能在别人犯怵的时候果断出手,还把风险控制得这么好,本身就是企业实力的最好证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