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国将军里藏着一位“异类”——别人功成名就后享尊荣,他却在人生巅峰急流勇退;别人拿着将军俸禄安度晚年,他却带着全家扎根田埂当农民。他就是甘祖昌,中国唯一一位主动辞掉所有官职、回乡务农的开国少将。 1957 年,江西莲花县的村头,一位穿着布衣、背着水壶、手提锄头的中年人,悄悄回到了自家的老房子。 没有欢迎仪式,没有人敲锣打鼓,只有一辆旧马车,拉着三个破箱子和八笼禽畜种苗。 可这个看起来普普通通的男人,其实是刚从新疆回来的开国将军,名叫甘祖昌。 他身上背着三枚勋章,走过几十年战火,打下半个中国,却在官运正旺的时候,自己请辞,回乡务农,他主动放下权力,回到田垄之间。 甘祖昌出生在穷山沟,家里地少人多,靠天吃饭。小时候连饭都吃不饱,但他从小就有股狠劲。读书没机会,他就挑水劈柴;长大没出路,他就跑去参加红军。 1927 年,他二十多岁,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8 年正式参加中国工农红军,跟着共产党走上革命路。 那时候打仗是真拼命,跟国民党、土匪、日本人一路干,走过井冈山,穿过雪山草地,长征的泥潭里也趟过。 他脑袋上挨过炸弹,身上插过弹片。可每次伤刚好,他就又上前线。有人劝他保命,他总说:“命是党给的,不用到点就浪费了。” 1955 年授勋那年,甘祖昌被授予少将军衔,按说这时候可以安心养伤、享清福,可他偏不,他觉得自己没那么了不起,也不该被特殊对待。 上级安排他去疗养他不去,他不愿麻烦组织。前后写了三次辞职报告,字里行间都透着倔强。 他说自己还能劳动,不该躺在病床上吃闲饭,他说农村还缺人,自己从哪里来就该回哪里去。 组织一开始不同意,觉得他年纪大、功劳大,应该休息。但他态度强硬,一信不行就写第二封,第二封不批就写第三封,最后组织拗不过他,只好批准。 于是1957 年,他带着全家人回到老家,他回村第二天就下田没歇着,挎包里装着水壶、旱烟杆,头上围白布巾,穿着打补丁的衣裤,跟老乡一模一样。 别人种地是谋生,他种地是带头干,修水渠他第一个下水;打桩筑坝他亲自上山;挖排水沟他蹲在地里一干就是一整天。 村里建桥、修路、引电、建学校,他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工资不高,他却捐得最多。吃饭只吃粗粮,衣服常年一套。他常说:“干部不能比老百姓活得好太多。” 子女想当干部,他一口拒绝。他说:“干部的子女不能走捷径,不然大家怎么看?”他家的家风就是一句话:“靠自己,不靠关系。” 甘祖昌的夫人龚全珍也不是一般人,她原本可以跟着丈夫在城市里生活,条件比农村好得多。 但她选择跟他一起回到乡下,先后在九都中学任教,还担任过南陂小学、甘家小学等学校的校长,长期吃住在学校,全身心投入乡村教育。 她每天骑自行车翻山越岭,家访、教课,样样不落。哪怕摔倒在泥路上,也不肯歇。两人一个在田里,一个在教室,几十年如一日。 当年那些跟甘祖昌一起拿枪的战友,有不少成了高官,住进了大院。他却住在破瓦房里,屋顶漏水也没换,墙上贴着毛主席语录,床头挂着锄头。 1986 年,甘祖昌临终前,没说家事,只嘱咐一句:“领了工资,先交党费,留下生活费,其余的全部买农药化肥支援农业。” 他的唯一 “遗产”,就是那三枚勋章和几十年修的路、建的桥、种的地。 龚全珍在丈夫去世后,继续坚守教育岗位,捐款、帮扶、家访,直至 2023 年 9 月 2 日因病逝世,享年 100 岁。 两人这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但却用最朴实的方式,把一件事做到了极致:为人民干事。 参考信息: 202105/2817:39:45来源:新华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数风流人物丨甘祖昌、龚全珍夫妇:并蒂莲花初心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