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说,要不是尼克松“释放”中国,在外交上破冰,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现在也就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就不会有一个这么强大的对手。 1972 年初,北京的冬天冷得透骨,天灰蒙蒙的,毛主席在中南海接见了一位穿着深色西装的客人。 他叫理查德・尼克松,是当时的美国总统,这一握手震动了整个世界。 五十多年后,特朗普在一次公开讲话中却说:要不是那次 “释放出这股力量”,美国哪有今天这么多麻烦事?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尼克松真的是 “释放” 了中国?中国的发展真是美国 “给” 的? 当年尼克松访华,不是什么 “慈善之旅”,更不是给谁开绿灯。他那时候日子也不好过,越南战争打得焦头烂额,美国经济一团糟,国内抗议不断,苏联那边也不安生。 他需要一个突破口,而中国正好也遇到坎儿。那几年中国与西方阵营长期隔阂,与苏联关系也闹僵了,边境上还擦过火,需要打破美苏两极格局下的外交僵局。 毛主席看得明白,不能老这么下去,得打开点局面,于是两边一拍即合。 尼克松那趟中国行是双方各有算盘,各取所需,不是谁 “施舍” 谁,而是彼此看到了对方的价值。 尼克松来中国,无非是打开了一扇门。之后的几十年,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农村改革开始,工业化、城镇化一步步推进,从计划经济到市场机制,一点点摸着石头过河。 这一路走得并不轻松,很多时候都是边干边摸索,错了改,改了再试。美国那边有些人,总觉得中国是 “搭了他们的便车”,可真要说起来,中国这辆车是自己修的,油是自己加的,方向盘也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特朗普当上总统后,整天嚷着 “让美国再次伟大”,可现实是,美国的问题根子不在别人,而在自己。 他把中国当成靶子,说是中国抢了美国的工作机会,搞垮了制造业,压低了工资。 可真要细看,美国制造业衰退,是几十年来自动化、资本外流、政策失误叠加的结果,还存在金融自由化导致资本从实体产业流向金融市场、劳动力成本攀升推动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迁、职业教育滞后造成人才断层等关键原因。 1953 年美国制造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达 28.3% 的峰值,到 1980 年降至 20.5%,2016 年更是仅为 11.22%,工厂关门,美国自己早就把这些行业往外推了。 特朗普的这套说法说穿了就是为了稳住票仓,他清楚只要把矛头对准外头,就能掩盖国内的问题。 1972 年那次会面尼克松见毛主席,不是一句 “我来帮你”,而是一句 “我们该谈谈”。两国从理念到制度差异极大,但正是因为都有急事要解决,才愿意坐下来。 《上海公报》就是那个时候定下来的,创造性地以 “求同存异” 方式处理中美分歧,里面写得清清楚楚:有分歧就摆出来,有共识就合作。 特朗普这几年,打贸易战、加关税、搞脱钩,说是要 “制衡中国”。可结果呢?美国企业受损,物价上涨,老百姓买个生活必需品都得多掏钱。 他没能把工厂带回美国,也没能缓解通胀,更没能解决教育、医疗、住房这些老大难。可他嘴上还是不松口,动不动就把中国拎出来说事。 自己有问题,却总想往外推,可世界早就不是几十年前那个样子了,谁都不是谁的附庸,谁也不是谁的挡箭牌。 现在的中美关系,早就不是当年那种 “试试看” 的阶段了。两国经济、科技、人员交流早已深度交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全球经济就像一张网,哪边拉紧了,另一边就会响。中美两国如果碰撞,影响的不是一城一地,而是整个地球的稳定。 中国走到今天是靠无数人的努力,从改革开放到自主创新,从高原到海岛,从工地到实验室,都是中国人用汗水换来的成果。 特朗普说 “尼克松释放了中国”,其实是把自己当成了主角。可历史从来不按谁的剧本走,该发生的总会发生,不该发生的,喊破喉咙也不会来。 参考信息: 特朗普又抛歪理:都怪尼克松引出中国,这个强敌只认实力2025-10-18 15:26·观察者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