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 这次火箭发射失败, 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是官方致歉后, 评论区广大网

是逸屹呀 2025-11-11 13:49:10

11月10日, 这次火箭发射失败, 让人最意想不到的是官方致歉后, 评论区广大网友的反应:不就是发射22次,失败2次吗?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是成功率比失败率高出这么多,不用道歉,我们永远支持你们。     11月10日一枚火箭没能成功升空,这家名为“星河动力”的公司,在声明里充满了歉意,这操作其实不难理解,作为一家2018年才成立的民营航天企业,算是这个行业的先行者,吃饭发展都得看市场的脸色和舆论的风向,谦虚谨慎地为失败致歉,是一种求生本能,也是对品牌声誉负责的必然选择。   可没想到,公众的反应让这份官方道歉显得有点“多余”,评论区里几乎看不到指责,刷屏的都是“没关系”、“继续加油”,大家好像形成了一种默契:这根本就不需要道歉。   这不是盲目的情感抒发,而是基于一份实打实的成绩单,这不是一次孤立的失败,而是一个长篇故事里的小小波折,星河动力这支名叫“谷神星一号”的火箭,从2019年至今的规划里总计发射22次,算上这次也才失败了两次。   二十多次发射,成功率接近九成,这样的履历放到哪里都足够亮眼,网友心里有杆秤,他们看得懂这份成绩单的含金量,所以这种信任是可以量化的,是企业一次次用成功发射换来的“硬通货”,而不是虚无缥缈的口号。   有人还拿SpaceX举例子,说那家大名鼎鼎的公司当年不也是在一连串失败中走过来的吗?这说明,大家对航天是高风险事业这件事,有了越来越清醒的认识,失败是常态,百分之百的成功才不正常。   “归零复飞”这个技术词,现在好像也被赋予了新的社会意义,它不再只是工程师的工作流程,更成了一种公众的普遍期待和鼓励,大家用这种方式告诉探索者们:别怕,整理好行囊,我们等你再次出发。   这种几乎一边倒的理解与支持,本身就是一种极其宝贵的战略资产,它意味着我们的社会能为前沿科技的探索者们,提供一个稳定、可预期的强大后方,让他们能心无旁骛地去攻克技术难关。   很明显一个国家推动科技创新的能力,除了看钱和人才,更要看内部的凝聚力与共识,这种稳定包容的“软环境”,正是我们应对外部变化、增强自身实力的底气所在。   所以说这次发射的小小挫折,反而意外地映照出一种集体的成熟与自信,它预示着一个良性循环的开始:新兴的民营企业用过硬的实力赢得公众的信任,而公众的理性支持又反过来为创新者撑起了一片更宽广、更容错的天空,这或许才是通往未来的坚实阶梯。

0 阅读:0
是逸屹呀

是逸屹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