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契奇:欧洲与俄罗斯必有一战,塞尔维亚也在准备据外媒报道,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11日表示,欧洲和俄罗斯开战的可能性非常大,而欧洲目前已经在为这场战争做起了准备,塞尔维亚也不例外。 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近日的表态,点燃了国际舆论的热议。他直言欧洲与俄罗斯开战的可能性正日益增大,这种判断基于对当前地缘形势的冷静观察。自乌克兰冲突爆发以来,欧洲安全格局发生深刻变化。北约国家纷纷调整国防策略,将目光锁定东部边境。2024年,北约成员国国防开支总额达到创纪录的1.47万亿美元,占全球军费的55%。这种集体性增长并非偶然,而是对俄罗斯军事行动的直接回应。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等东欧国家率先行动,增加兵力部署和基础设施建设。塞尔维亚作为非北约成员,却深受影响,因为其地理位置处于巴尔干与中欧的交汇点。武契奇强调,这种准备工作已渗透到各国日常议程中,塞尔维亚自然无法置身事外。整个欧洲的能源供应链条也随之紧张,天然气价格波动加剧经济压力。这些因素交织,构成了冲突升级的结构性基础。 武契奇的言论并非孤立,而是对欧洲高层声音的回应。法国武装部队参谋长法比安·曼东最近表示,法国军队需在3至4年内做好应对冲击的准备。这一时间表引发广泛解读,暗示西方阵营正加速战备节奏。武契奇据此推断,整个欧洲正转向对抗姿态。他指出,北约的集体防御机制在运转,成员国间协调日益紧密。德国作为欧洲经济引擎,其国防预算从2024年的520亿欧元跃升至2025年的710亿欧元,并计划未来五年投入3770亿欧元用于军备更新。这笔巨资将用于采购新型坦克、导弹系统和情报设备。类似动向在其他国家同样明显。罗马尼亚和芬兰恢复义务兵役制度,旨在快速扩充现役部队。波兰则承诺到2026年将国防开支提升至GDP的4.7%。这些措施表面上是防御性调整,实则强化了前沿威慑。 德国的部署计划成为焦点,尽管官方数字未明确80万兵力,但其东部增兵意图清晰。德国已向立陶宛派出永久性装甲旅,这是二战后首次海外常驻部队。2025年,柏林宣布将向波罗的海地区增派数万士兵和重型装备,配合北约的“增强前沿存在”战略。这一行动旨在缩短反应时间,应对潜在突发事件。北约整体兵力目标为50万快速反应部队,其中欧洲贡献主力。德国的角色尤为关键,因为其工业产能能支撑大规模生产。坦克工厂运转率提高30%,导弹库存翻番。这些变化让东欧民众生活节奏加快,边境城镇的军事演习成为常态。武契奇借此警示,军费猛增不是纸上数字,而是实打实的资源倾斜。欧洲国家正从和平红利中抽身,转向安全投资,这对依赖出口的经济体来说是双刃剑。一方面提升就业,另一方面推高通胀。 欧洲的备战不止于陆军,远程打击能力成为新重点。北约国家加大对导弹和无人机系统的采购,法国计划到2028年部署数百枚远程巡航导弹。英国和挪威则投资反舰武器,针对黑海和波罗的海航道。芬兰加入北约后,其边境防御预算增加50%,重点建设电子战设施。这些投资反映出对常规陆战的顾虑,转而强调不对称作战。能源依赖加剧了困境,2025年欧洲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量降至历史低点,仅占总需求的8%。替代来源如美国液化气价格高企,导致工业成本上升15%。塞尔维亚作为能源过境国,感受到管道压力的波动。武契奇的表态提醒人们,这种准备并非针对单一威胁,而是系统性重塑安全架构。北约峰会多次重申对俄罗斯的“不可逆转”支持,资金和技术援助源源不断。 塞尔维亚的处境最为微妙。作为传统中立国,它与俄罗斯保持密切经贸联系,2024年双边贸易额达40亿欧元,主要涉及能源和机械。塞尔维亚从俄罗斯进口80%的天然气,这条供应链脆弱性高。面对西方压力,贝尔格莱德选择“武装中立”路径,即加强本国军力而不加入联盟。2025年,塞尔维亚国防预算增长12%,用于采购防空系统和情报设备。武契奇强调,这种准备旨在降低风险,而非主动挑衅。塞尔维亚军队规模维持在2.5万人,但训练强度提升,重点模拟边境防御。巴尔干地区的旧怨也复苏,科索沃问题让塞尔维亚警惕外部干预。欧盟虽提供援助,但附加政治条件,让塞尔维亚在东西方间游走。 俄罗斯的回应同样不容忽视。其核武库规模全球第一,2025年测试新型“海燕”导弹,射程覆盖欧洲全境。克里姆林宫多次警告,任何入侵将触发对等反击。普京政府强调,北约东扩是根源性威胁,乌克兰冲突只是表象。俄罗斯军费占GDP的6.5%,高于多数欧洲国家,重点发展高超音速武器和电子对抗。能源武器化是另一张牌,出口限制已让欧洲冬季供暖成本翻倍。塞尔维亚受益于中俄框架下的合作,但也担忧被夹击。武契奇的预言触及核心:陆地大战代价高昂,远程对抗更可能主导。北约的防空网虽密集,但覆盖盲区仍存。俄罗斯的潜艇舰队在北海活动频繁,测试西方反应。这些动态形成闭环,让欧洲民众从新闻中感受到紧迫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