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上当了!”2001 年,美国一招让我国堆积如山的己内酰胺产品变成废品,中石化的几位资深技术人员正感到绝望之际,一个人的出现改写了结局! 时间拉回 1999 年,那时候中国的己内酰胺产业还像个没长大的孩子,自给率连 30% 都不到,80% 的需求全靠进口。 而美国,正是当时中国最主要的己内酰胺供应国,占了进口总量的 45%。 起初,美国企业打着 “友好贸易” 的旗号,把己内酰胺以低价往中国运,让中国化工企业尝到了甜头。不少厂家赶紧扩产能、建仓库,想着靠进口原料赚波大钱。 可没人想到,这是美国布下的一个大陷阱。1999 年下半年,美国突然变脸,不仅把出口到中国的己内酰胺价格一口气提高了 3 倍,还直接削减了 70% 的出口量。 这一手直接掐住了中国化工企业的脖子。己内酰胺是生产尼龙 6、工程塑料的核心原料,下游连着纺织、汽车、电子等好几个支柱产业。 美国一断供提价,中国企业要么买不到原料停工,要么就得花天价进货。 更坑的是,之前低价囤的原料,因为美国悄悄改了部分指标,和国内生产线不匹配,加工出来的产品全是次品,卖不出去也用不了。 短短一年时间,全国 12 家主要的己内酰胺加工企业,有 9 家被迫停工。光中石化一家,库存的废弃己内酰胺就达 50 万吨,按当时的市场价算,直接损失超 200 亿元。 就在全行业陷入绝望的时候,一个名字被所有人记在了心里 —— 闵恩泽。当时已经 70 岁的闵恩泽,是中国石油化工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一辈子都在和催化剂打交道,被业内称为 “催化剂之父”。 他看着行业的困境,没等上级下令,主动站了出来:“这事儿我来牵头,不能让美国人把我们的路堵死。”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催化剂被称为化工生产的 “心脏”,配方调整差一点,效果就天差地别。 闵恩泽带着 30 多人的团队,一头扎进了实验室。他们把废弃的己内酰胺原料反复化验,分析成分变化,然后一点点调整催化剂的活性成分。 最难的时候,连续 100 多次实验都以失败告终。有年轻队员忍不住哭了:“院士,咱们是不是真的做不到?” 闵恩泽拍了拍他的肩膀,指着实验数据说:“失败不是坏事,至少我们知道这条路走不通。再试一次,再精准一点。” 就这样,他们用了 18 个月,做了 3000 多次实验,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当第一批用废弃原料加工出的合格己内酰胺下线时,实验室里爆发出了欢呼声。 技术人员拿着检测报告,手都在抖 —— 各项指标全达标,甚至比之前用正常原料生产的产品质量还好。 消息传到中石化各个工厂,停工的机器重新转了起来,工人们脸上终于有了笑容。 这不仅盘活了 50 万吨废弃原料,更让中国己内酰胺产业彻底站了起来。 靠着闵恩泽团队研发的新型催化剂,中国企业不再依赖美国的 “标准原料”,就算原料指标有波动,也能通过调整催化剂适应。 后来大家才明白,美国当年的操作,根本不是单纯的贸易调整,而是想通过卡己内酰胺的脖子,遏制中国化工产业的发展。 现在回头看,2001 年那场危机,更像是一场 “成人礼”。它让中国企业明白,依赖别人的技术和原料,迟早会被拿捏。 也正是从那时候起,中国化工行业开始全力搞自主创新,催化剂、核心设备、生产工艺,一步步实现国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