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0年末多尔衮突然去世后,满清当时已经没有能带兵打仗的人了。[给你小心心] 1650年寒冬,塞外猎场传来一声巨响,摄政王多尔衮坠马身亡。 这个突如其来的消息在清廷内部引发剧烈震荡,谁都不曾预料,这场意外竟会成为清朝军事格局的转折点。 骁将凋零的序幕早已拉开,就在多尔衮去世前一年半,他最为倚重的弟弟多铎因天花病逝,年仅三十六岁。 这位被后世誉为“开国诸王战功之最”的将领,曾率军攻破扬州、俘获南明福王,是多尔衮最得力的臂膀。 他的离世,让清军失去了一员不可或缺的猛将,而更早之前,皇太极长子豪格的命运同样令人唏嘘。 这位刚平定四川、射杀张献忠的功臣,在凯旋归朝两个月后便遭囚禁,最终在狱中离奇身亡,年仅四十岁。 尽管年幼的顺治皇帝曾以绝食相谏,却未能改变这位叔父的命运。 多尔衮在位期间,通过一系列政治手段将豪格、济尔哈朗等政敌边缘化,同时打压索尼、鳌拜等两黄旗将领。 这些权术斗争虽然短期内巩固了他的地位,却在不知不觉中动摇了清朝的根基。 多尔衮骤逝后,其兄阿济格试图夺取权力,却被蛰伏已久的济尔哈朗迅速挫败,阿济格最终被赐死,至此,努尔哈赤子辈中能征善战的将领所剩无几。 十四岁的顺治皇帝开始亲政,却面临着一个棘手难题,满洲贵族中难以选拔出能够独当一面的统帅。 为了弥补人才缺口,顺治迅速为豪格平反昭雪,重新启用索尼、鳌拜等旧臣,但军事将领的培养非一日之功,人才断层的局面已然形成。 回顾清初几位核心将领:多铎擅长指挥大规模战役,豪格善打硬仗,阿济格虽勇猛却缺乏政治智慧,这些将领的相继离世,在清军内部留下了难以填补的空缺。 这种人才危机产生了连锁反应,由于满洲将领青黄不接,清廷不得不更加倚重吴三桂、尚可喜等汉人将领镇守南方。 这些将领手握重兵,逐渐形成割据势力,为日后震动朝野的“三藩之乱”埋下伏笔。 待到康熙年间三藩之乱爆发时,八旗军的战斗力明显下滑。 年轻的康熙皇帝一度因战事不利而焦虑不已,多亏孝庄太后在朝中稳定大局,才使清军得以重整旗鼓。 细细想来,从多铎病逝到阿济格被赐死,短短三年间,清初最杰出的军事将领相继退出历史舞台。 多尔衮生前大力排除异己时,或许未曾料到这会导致满洲军事人才出现如此严重的断层。 权力斗争或许能带来短期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一个政权的稳固运行需要多元化的人才储备,而非依赖个别强人或小团体。 清朝能在康熙时期渡过难关,正是得益于及时调整用人策略,广纳贤才。 若当初能保留更多军事人才,清朝的进程或许会有所不同,包容与平衡才是长治久安之道。 看完这段清初历史,真是让人倒吸一口凉气,网友们的评论也是各种都有。 “这就好比一个公司的业务骨干,全被总裁内斗干掉了,最后发现项目没人能做,只能依赖外面的合作方,结果合作方还自立门户了。” “这就叫计划赶不上变化,多尔衮估计做梦都想不到,自己苦心经营的权力大厦,会塌得这么快。” “顺治康熙时期还能靠启用老臣和汉将过渡,但长期来看,八旗战斗力的下降已经不可避免,等到三藩之乱爆发,问题就彻底暴露了。” “多尔衮清除了眼前的障碍,却也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这代价,实在太沉重了。” 如果你是顺治皇帝,在亲政后面对这个烂摊子,你的第一步会先做什么来稳住局面?评论区聊聊你的高见! 信息来源:《清世祖实录》卷144·中华书局·1985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