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华人表示:在美国所有华人精英,不管你第一代有多牛,是顶尖科学家还是大学教授,不出两代,你的孩子大概率会变回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一个打工仔,这究竟是为什么? 第一代华人精英能在美国站稳脚跟,本质是踩准了特定时代的“技能风口”。 上世纪80到90年代,美国科技产业迎来爆发期,研发投入短短十年翻了3倍,理工科人才缺口大到能“用筐装”,而中国刚好在恢复高考后培养出第一批顶尖学子。 这些华人带着扎实的专业功底赴美,赶上了硅谷半导体、软件行业的黄金时代。他们能吃苦、肯钻研,拿着比国内高几十倍的薪水,硬生生在陌生土地上扎下根。 可这种“时代红利”根本没法复制,现在全球学霸都盯着美国的优质岗位,印度、东欧的人才源源不断涌入,华人的技能优势早就没了当年的稀缺性。 而职场上的“隐形天花板”更让华人后代难有突破,波士顿麻州大学有位经济学教授做过研究,美国57%的亚裔员工有学士以上学位,白人员工这一比例才39%。可亚裔想往管理层爬,难度比登天还大。美国企业的白人经理更愿意提拔背景相似的人,他们总觉得亚裔只能做技术活,没法当领导。 硅谷的情况最典型,亚裔占了47%的专业岗位,管理层里却只有25%是亚裔,顶层高管更是少得可怜。在美华人里,能做到公司高管、合伙人级别的只占12%,大部分人一辈子都困在技术岗上。高盛这样的金融巨头里,四分之一的专业岗是亚裔,管理层却不到11%,管理委员会里更是连1%都不到。 更现实的是代际收入的下滑,人民网的调查数据显示,1.5代移民(童年赴美)的收入表现最好,二代华人除了经理岗位,在金融、工程师、律师、医生等行业的收入全不如1.5代。尤其是硕士以上学历的群体,1.5代年收入能到106053美元,二代却只有101281美元,差距足足有5000美元。 这种差距不是因为二代不努力,而是成长环境完全变了。第一代华人带着“背水一战”的拼劲,能忍受高强度工作和文化隔阂。二代华人在美国出生长大,从小接受西方教育,早就没有了父母那种“破釜沉舟”的动力。他们更看重生活平衡,不想像父辈那样把所有时间都扑在工作上。 除此之外教育方式的转变也让优势逐渐消失,以前华人“虎爸虎妈”式的严格管教,能让孩子在学业上脱颖而出。现在很多二代华人家庭开始模仿西方教育,注重综合素质培养,可在社交和领导力上,他们还是比不过从小在本土文化里长大的白人孩子。职场里那些茶水间的闲聊、私下的思路碰撞,往往藏着晋升的机会,华人孩子有时就是融不进这些“隐形圈子”。 当然亚裔还面临一个尴尬的困境,失业后再就业难度极大。数据显示,亚裔要是失业了,超过半年找不到工作的比例反而比其他族裔都高。种族偏见让一些雇主潜意识里不愿雇佣亚裔,就算他们学历再高、经验再足,也可能被莫名拒绝。 还有一个容易被忽略的点,华人虽然平均收入比白人高,可中位数收入偏低,有9.4%的华人生活在贫困线附近。而且华人的贫困率很特别,越是高学历群体,贫困率反而越高,这和美国整体情况完全相反。 要我说不是华人二代不够优秀,而是美国的社会环境和竞争格局早就变了。那些顶尖科学家、大学教授的孩子,最后能成为衣食无忧的中产,已经是不错的结果。想复制父辈的辉煌,难度堪比登天。这不是个人能力的问题,而是整个族群在美国社会里,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