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啊!美国一男子囤积了500万枚5美分的硬币,总重量近30吨,作为通胀对冲工具,这些硬币的金属价格已经超过29万美元!5美分的金属成分是75%的镍和25%的铜,如果这两种金属价格上涨他就把硬币熔了当贵金属卖!就算价格下跌也不亏,因为这些硬币本身就值5美分一枚。 美国金融从业者凯尔·米切尔最近的操作,让不少人眼前一亮。他35岁,在得克萨斯州一家投资公司担任分析师,平日里盯着大宗商品价格曲线,对市场波动了如指掌。去年通胀数据频频超预期,美国劳工部报告显示消费者价格指数连续上涨,这让他开始审视个人资产配置。传统避险工具如黄金或债券虽稳健,但手续费和波动性总让人纠结。米切尔转而盯上流通货币,特别是5美分硬币。这种币自1866年起采用特定合金,面值虽低,却因金属成分在当下行情中脱颖而出。他计算后发现,囤积这种硬币能兼顾保值与增值双重功能,避免了纯纸币贬值的风险。这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基于对全球供应链的长期观察。过去两年,地缘政治因素加剧了原材料短缺,铜和镍需求水涨船高。米切尔从年初启动计划,每周光顾多家银行兑换,绕过单点限额,历时数月才凑齐500万枚,总面值正好25万美元。 5美分硬币的魅力在于其合金比例:75%铜和25%镍,每枚重5克。这种设计源于19世纪铸币需求,既耐用又经济,但如今成了意外红利。米切尔的手中500万枚总重达25吨,其中铜约18.75吨,镍6.25吨。以伦敦金属交易所近期报价计,铜每吨约1万美元,镍1.5万美元,总金属价值已超28万美元,浮盈近3万美元。这远高于面值,源于新能源转型对这些金属的饥渴。电动车电池和可再生能源项目正加速消耗库存,国际能源署预测,到2030年铜缺口将达百万吨,镍需求更因锂电池规格升级而翻倍。米切尔押注的就是这股趋势:如果价格继续走高,他计划运往认证回收厂熔炼,按重量结算,扣除加工费后净赚一笔。回收流程标准化,合金液化后铸成锭,易于交易。这种操作并非首创,2011年类似案例中,对冲基金经理曾购入数千万枚硬币,成功套现。但米切尔强调,这只是备选路径,硬币本身仍是合法货币,随时可回笼资金,无需担心流动性陷阱。 囤积规模如此庞大,自然伴随管理挑战。米切尔将硬币存放在自家150英亩农场车库,占用空间相当于一个标准车位群。储存需防潮防盗,他添置除湿设备和监控系统,还投保财产险覆盖潜在损毁。运输环节更考验体力,每批次从银行接货时,他租用货车分多次往返,避免超载风险。成本虽不高,但累计时间成本不菲——每周数小时奔波,加上雇人计数打包,总投入超出预期。即便如此,这套方案在通胀环境下仍有独特优势。相比股票或加密货币,硬币零波动、无杠杆风险;比现金更抗贬值,因为金属内在价值随大宗行情联动。美联储加息周期下,许多人转向TIPS或商品ETF,但这些工具手续繁琐,税负较重。米切尔的选择接地气多了:用日常货币对抗宏观压力,门槛低到谁都能懂,却需耐心执行。数据显示,2024财年铸币局一枚5美分币成本已达14美分,金属原料占大头,这进一步推高了其保值潜力。 法律层面虽有灰色地带,但米切尔已提前咨询律师。美国铸币法禁止大规模熔毁流通币以牟利,违者可罚25万美元或监禁五年,但个人小量操作豁免,只要不扰乱供应。他的规模虽大,却分散在多家银行兑换,未触及红线。网友热议中,有人担忧安全隐患,如盗窃或火灾,但保险和监控已覆盖多数场景。长远看,这笔“硬币投资”反映出普通人对经济的微观应对。通胀不只数字游戏,更是生活侵蚀:超市物价涨、房贷压顶,许多人寻求自救路径。米切尔并非孤例,类似故事在社交平台频现,有人囤铜管,有人集旧币,皆源于对未来的不确定。专家分析,这种行为虽非主流,却凸显零售投资者智慧:在专业工具外,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机会。铜镍市场受俄乌冲突和印尼出口禁令影响,短期波动大,但中长期向上。米切尔每周更新估值,金属价值已从年初的22万美元爬升至今,证明押注有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