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下出了名,不止美国,全世界都知道了。东方大国于2025年11月5日宣布,决定从11月10号开始,暂时停止对美国那部分24%的额外关税征收,但原本10%的基本税率还会保留,这个调整涉及大豆、小麦和鸡肉这些美国主要出口农产品,都是我们平时吃饭生活常会用到的东西,表面上看像是中方做了让步,实际只是把之前多收的那部分税先缓一缓。 早在此前的 10 月 30 日,中美元首已在韩国釜山举行会晤,为两国经贸关系定了调。 当时就有消息透出,双方经过多轮磋商,在经贸领域达成了一些互利成果,这次关税调整正是落实磋商结果的具体动作。 11 月 10 日当天,也就是关税调整生效的日子,中方国际贸易谈判代表还在北京会见了美国科恩集团的代表和企业高管。 会面时明确提到,中方始终是提供确定性的一方,致力于创造稳定的合作环境,同时也会坚定捍卫自身权益。 这番话算是把关税调整的逻辑说透了 —— 不是被动让步,而是主动释放合作信号。 从涉及的商品就能看出门道。 大豆、小麦、鸡肉都是民生必需品,咱们日常吃的豆腐、喝的豆浆,很多都依赖大豆原料,鸡肉更是餐桌常客。 此前额外征收的 24% 关税,或多或少会传导到终端价格。 暂停这部分关税,能直接降低进口成本,对稳定国内市场供应、平抑物价有实实在在的好处。 美国农业界对这个消息反应很积极。这些农产品是美国出口的重要品类,之前受关税影响,对华出口量下滑明显。 如今额外关税暂停,美国农场主能重新获得价格优势,不少农业协会已经开始测算潜在的出口增量,期待尽快恢复对华供货节奏。 但关键在于 “暂时” 两个字。 中方强调这是暂停征收,不是永久取消,基本税率还保留着。这意味着政策留有调整空间,后续是否延续,要看双方合作的实际情况。 这种设定既展现了合作诚意,又掌握了主动权,避免陷入被动。 国际舆论很快捕捉到其中的深意。有分析指出,中方的动作呼应了元首会晤时 “经贸是压舱石” 的定位,用实际行动推动关系缓和,但又没放弃自身原则。 保留基本税率,就是明确底线所在,不会因为释放善意就全盘妥协。 国内市场的反应也很理性。超市里的相关商品价格还没立刻出现明显波动,毕竟关税影响传导需要时间。 但从事进口贸易的商家已经开始行动,不少企业在测算成本后,着手增加美国农产品的采购订单,准备抓住这次政策窗口期。 11 月 11 日,美国企业高管在与中方会面时,直言对 2026 年的中美经贸关系充满信心,期待合作回到正常轨道。有深耕中国市场多年的企业,已经表态要加大在华投入,做好合规经营。 这些反应,恰恰印证了中方政策的预期效果 —— 以有限调整撬动更大范围的合作氛围。 现在再看这次关税调整,更像是一次精准的 “双向利好” 操作。 对国内,能保障民生供应;对美方,能缓解其农业出口压力;对两国关系,能为经贸合作注入动力。看似是中方退了一步,实则是在坚守底线的前提下,推动关系向积极方向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