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2年,侦察股长凌少农,私下向日本人购买布料,对方说:“你看起来像军人?”​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2025-11-16 15:04:06

1942年,侦察股长凌少农,私下向日本人购买布料,对方说:“你看起来像军人?”​凌少农回道:“没错,我就是新四军!”原以为,凌少农会被日本人出卖,没想到顺利完成交易。 作为侦察股长,凌少农每天看着战友们受苦,夜里翻来覆去睡不着。他带着侦察员跑遍了周边十几个村镇,能联系上的商户不是被日军控制,就是怕惹祸上身不敢接单。有个老布商偷偷跟他说:“不是我不帮,皇军查得紧,私通新四军是要掉脑袋的!” 这话像块石头压在凌少农心上,他知道,再找不到布料,这个冬天不知道要倒下多少兄弟。 转机来自一名被俘后投诚的伪军。他透露,无锡城郊有个叫松本的日本商人,专门做黑市布料生意,只要给钱,不管买家是谁都敢交易,甚至私下给游击队送过少量药品。凌少农一听,眼睛亮了,但随即又皱起眉头——跟日本人做交易,无异于与虎谋皮,一旦暴露,不仅自己性命难保,还可能连累整个根据地。 交易地点约在一间废弃的粮库,阴森潮湿的仓库里堆着发霉的麻袋,空气中弥漫着灰尘和霉味。凌少农一进门,就看到松本站在一堆布料后面,身边跟着两个身材高大的日本浪人,手里攥着短刀,眼神像饿狼一样盯着他们。松本四十多岁,留着八字胡,穿着不合身的中式棉袄,说着一口夹杂着日语的蹩脚中文:“要多少布?粗布还是细布?先把钱拿出来看看!” 凌少农让侦察员打开随身的布包,白花花的银元滚了出来,在昏暗的光线下闪着冷光。松本的眼睛瞬间亮了,但目光扫过凌少农挺直的腰板和沉稳的步伐时,突然沉下脸:“你的,走路像军人,肩膀这么宽,是不是新四军?” 身边的侦察员下意识地摸向腰间,凌少农猛地抬手制止了他们。他知道,这时候任何慌乱的动作都可能引发冲突,而他们只有三个人,对方有备而来,硬拼绝对讨不到好。更重要的是,他看穿了松本的心思——这个商人眼里只有利益,只要让他相信交易能成,又没有风险,就不会轻易翻脸。 凌少农往前跨了一步,胸膛挺直,语气没有丝毫闪躲:“没错,我就是新四军。这些布,一半给战士们做冬装,一半给伤员当纱布。” 他顿了顿,盯着松本的眼睛补充道:“你做买卖是为了赚钱,我买布是为了救人,咱们各取所需。至于皇军那边,你私下做黑市生意的事,要是被他们知道,下场恐怕比跟我交易更惨吧?” 松本愣在原地,显然没料到这个新四军会如此坦诚。他沉默了足足半分钟,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算盘,脑子里飞快地盘算着:新四军给的银元足足比市场价高两成,这笔生意能赚不少;而且新四军向来说到做到,不会像皇军那样随便强征物资;更重要的是,他私下卖布料给游击队的事要是暴露,日军绝对不会放过他。 “好!” 松本突然拍了一下大腿,“我信你一次!布料现在就给你装上车,银元必须当场点清!” 两个浪人还想阻拦,被松本用日语呵斥了几句,只能不甘心地退到一边。凌少农让侦察员仔细清点布料,确认数量无误后,把银元交给松本。看着一匹匹粗布和纱布被装上马车,凌少农悬了一路的心终于落了地。 回程的路上,天刚蒙蒙亮,马车在雪地里留下两道深深的车辙。侦察员忍不住问:“股长,你就不怕他反悔?” 凌少农笑了笑,搓了搓冻得通红的手:“他是商人,最看重的是利益,只要让他觉得划算又安全,就不会出问题。再说,咱们新四军在这一带的名声,他心里有数,真要撕破脸,他也讨不到好。” 回到根据地时,战士们早就等在村口。看着整车的布料,大家激动得欢呼起来,后勤部门的同志立刻动手,连夜赶工缝制冬装和纱布。没过几天,战士们就穿上了厚实的新棉衣,伤员们也用上了干净的纱布,感染率一下子降了下来。师长拍着凌少农的肩膀,笑着说:“你小子,真是胆大包天,敢跟日本人当面亮身份!” 凌少农挠了挠头:“不是我胆大,是兄弟们的命太金贵,不能眼睁睁看着他们受冻受苦。” 1942年的这次冒险交易,成为凌少农军旅生涯中最难忘的一段经历。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敌我对峙尖锐的年代,无数像凌少农一样的新四军战士,靠着过人的胆识和智慧,在敌人的封锁线上开辟出一条条“生命线”。他们不仅要在战场上与敌人浴血奋战,还要在后方想尽办法筹措物资、保障供给,用顽强的意志和灵活的策略,在绝境中为革命事业撑起一片天。 凌少农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新四军战士的多面性——他们既有冲锋陷阵的勇猛,也有洞察人心的智慧;既有宁死不屈的气节,也有灵活变通的担当。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正是这种刚柔并济的品格,让新四军能够在敌后战场站稳脚跟,不断发展壮大,最终赢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0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松林中静思的隐士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