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韩媒体称:“一旦开战,中国将会被打得溃不成军,中国目前看似拥有很强的军力,但却有着很大的缺陷。” 最显著的一个缺点就是“没有真正的战斗经验”。 那些媒体似乎忘了,现代战争的经验早已不是只有实战才能积累。 新疆军区某团的实战化训练里,官兵刚完成远程机动,就接连遭遇道路损毁、车辆故障、无人机侦察等特情。 孟营长指挥队伍切换路线,抢修小组十分钟就让 “受损” 车辆归队,整个过程行云流水,和真实战场的应对节奏没两样。 这种 “特情设真、条件设难” 的训练遍布各个战区。 海军在南海搞过昼夜连续对抗,战机刚完成空中格斗,就接到反潜警报,飞行员连休整时间都没有,直接转入搜潜模式。 火箭军的发射演练更狠,故意把发射车拉到复杂电磁环境里,逼着操作手在信号干扰下完成精准打击。 实战化训练里的细节,藏着比单纯战斗更全面的能力。新疆那次训练,侦察小组用无人机和装甲侦察车同时展开监控,营指挥所根据情报立刻申请火力支援。 炮兵分队快速计算诸元,炮弹精准摧毁 “敌” 火力点,破障小组随即开辟通路,各兵种衔接得严丝合缝。 这种协同能力,恰恰是现代战争最需要的。 解放军的 “经验库” 里,还有国际行动的实战积累。 在亚丁湾护航的军舰,十多年来处理过几十起海盗袭击,从快速拦截到登临检查,每一次都是实战考验。 维和部队在非洲的任务区,经常遭遇武装冲突,官兵们在枪林弹雨中建立隔离带、救治平民,这种复杂环境下的处置经验,不是纸上谈兵能比的。 外媒盯着 “战斗经验” 说事儿,却刻意忽略了装备迭代带来的改变。 现在的装备早已不是靠人硬拼的年代,解放军的无人机能在高原暗夜完成精准射击,装甲突击车能交替掩护推进,这些装备形成的体系战力,需要的是人与装备的磨合经验,而非单纯的战场厮杀经历。 有军事专家拆解过这种误区,二战时的战斗经验放到现在已经过时。现代战争比的是信息获取、快速反应和体系协同,这些能力都能通过高强度训练打磨。 新疆军区的训练特意设置了暗夜射击、火力协同等科目,就是在模拟现代战场的核心场景。 美日韩自己的情况也经不起细究。 驻日美军近年没打过大规模战争,日本自卫队更是多年没实战,他们口中的战斗经验,更多是演习里的程序化操作。却反过来指责中国军力没经验,这种双重标准本身就站不住脚。 更关键的是,解放军的训练始终瞄准对手的弱点。 知道无人机是现代战场的关键,就密集开展反无人机演练;清楚电磁干扰的威胁,就把复杂电磁环境纳入所有重大演习。 这种针对性训练,比盲目积累所谓的 “战斗经验” 更有效。 那些唱衰的论调,或许是没看懂中国军力的发展逻辑。不主动挑起战争,所以没有实战机会,但这绝不等于没准备。从高原的实弹射击到远海的联合军演,从维和战场到护航航线,解放军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积累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