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日本华人表示:“现在东大若再战日本,撑不了14年”其实不是东大“能撑多久”,而是:今天的日本,还有“撑”的资格吗? 从最近日本米店倒闭的潮流中,其实就能看出不少端倪。大家都知道大米对日本的重要,但眼下不光是新米难买,连老牌米店也扛不住大环境,接连歇业。政府虽然拉开了粮食库存,但局面照样稳不住,供应紧缺远没有好转。 农民年纪大了,能种田的人越来越少,供应网络又跟不上超市的连锁体系,结果就是,最基本的粮食保障一旦外部出现动荡,后果难以预测。 其实,影响日本稳定的不止是粮食短缺,能源依赖才是更深层的隐患。日本的油基本靠进口,百分之九十九都要靠海外。 石油大部分从中东出发,要穿越大半个地球,还得途经马六甲海峡这类关键水道,一遇到外部干扰,能源脉络分分钟就能被掐断。 核电原本是日本的底气,可自从福岛出事,核电站关了一大片,被迫切换到火电,天然气的需求一路暴涨,进口花费也一年激增了几万亿日元。 这下日本的能源安全线更薄了,每天用钱烧着能源,自己却把命脉全交给别人,局势一紧张连电都成问题,还怎么坚持下去? 如果说米和油维持的是基本生活,那支撑日本工业的基石是各种金属原料。可日本铁矿、铜矿、稀土这些东西,基本都离不开进口。尤其是稀土,造导弹、芯片、马达都少不了它,而全球高质量重稀土多数由中国供应。 日本花重金投资外部矿山,想拉起自己的稀土供给线,可折腾来折腾去,每年大笔费用砸进去,最后能到手的也就刚够自己市场三分之一不说,价格还高得多。其他像铁矿石铜矿石,更是有九成以上仰仗国外,一旦运输线受阻,大厂都得停工。 说白了,日本作为岛国,战略资源全靠大海这根“绳”。平时问题不大,但真要有风浪,这条运输链就极其脆弱。有人会说日本有储备,可储备总有尽头。 油用个几个月就见底,米分配到家也撑不了多久,稀土和金属更别提量有多少,关键时刻顶不上大用。一旦海上交通受困,这些储备就只能靠消耗,完全等不到局势缓和。 而中国地大物博,粮油稀土家里都有,不光能自给,还能多元渠道进口。全产业链覆盖,高端制造到基础材料都能自产。 两边一对比就很明显,一个靠自己的底牌过日子,另一个把关键命脉握在外人手里。说起拉锯战,日本撑十四年根本没底气,短时间还能硬撑,时间一长,顶不住的短板就暴露得越来越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