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无论开着的是歼-20还是其他现代战机,只要导弹锁定目标,局势就一下子紧张起来。导弹可不是吃素的,现在动辄马赫三、四的速度,战斗机完全追不上。 即便油门踩死,飞机最多也就马赫二,这点速度差别看似不大,可实战中却天差地别。面对来势汹汹的导弹,飞行员试着做极限机动,一把拉杆,身体就被九倍重力拽得喘不过气。 这点本事在人类里已经算钢筋铁骨,可导弹根本不怕这些。它小巧灵活,能做出远超飞机的动作,没等飞行员恢复过来,导弹早已咬了一路。 常规操作不灵,飞行员只好动用干扰手段。箔条洒了一大片,红外弹也跟着砸出去,以前这些招式能糊弄住老一代导弹。 但新型家伙更难缠,满身传感器和算法,能精准分析雷达和热成像信息,看破那些障眼法,往往轻松识破伪装。技术升级后,简单靠干扰弹熬过去的时代已经过去。 既然挡不住,很多先进战机干脆换了思路,与其硬拼逃生,不如想办法让对方根本看不见自己。像歼-20这样的飞机,外表线条、材料、雷达都不是随便选的,目的就是减小被发现的概率。 它藏在雷达缝隙边上,一切设计都为了隐身。当敌人才刚发现有个不正常信号,歼-20已经提前做好攻击或者脱离准备,让对方根本来不及反应。 看起来歼-20单打独斗其实没什么用,它要靠与空中预警机和地面雷达的信息互通,把整个作战网络串成一个整体。 这样,歼-20哪怕不开雷达,也能通过友方平台实时掌握敌情,远距离布控,一旦找准时机就能迅速发起攻击,对手连糊涂都还没反应过来。 体系作战让过去那种单点突破不再有效,只有团队联动才能构建严密防护,不给敌人留空子。 现在的空战,已经和几十年前完全不一样。角斗士一样单打独斗的画面逐渐退出舞台,真正的较量其实在雷达数据、信息流通和远程协同中悄然展开。 各种武器、传感器、指挥平台都尽量连成一张网,看得更远、反应更快才是决胜关键。 可以说,越是先进的作战体系,留给咬牙硬拼和个人英雄的空间就越小。结果早在雷达探测、数据传输的瞬间已经定型,导弹射出往往只是最后的确认仪式。 要赢得现代空战,靠的不再是力气和胆量,信息掌控和团队协同才是立身之本。飞行员变成了整个作战网络的眼睛和神经,而背后的科技和工程团队才是决定胜负的隐形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