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 11 月 14 日,官方直接官宣:从 2026 年 1 月 1 日起,所有 150 欧元以下的进口小包裹,都得乖乖交税。 税率按商品价值算,平均下来要比现在贵 20% 到 30%。明眼人一瞅就懂,91% 的这类包裹都来自中国,这不就是冲着咱中国小商品来的嘛。 欧盟这边给出的理由挺冠冕堂皇,说是为了 “税收公平”,防止部分企业钻免税的空子。可说白了,这就是想给本土产业找个保护伞。 这些年中国小商品在欧洲卖得太火,从日用的牙刷、毛巾,到 3C 配件、家居小摆件,几乎走进了每个欧洲家庭。 这么大的体量,让欧洲本土的小厂商坐不住了,天天喊着 “不公平竞争”,欧盟这才顺水推舟出了这政策。 欧洲消费者心里门儿清,他们离不开中国小商品。就拿最常见的手机壳来说,中国产的质量不差,设计还多,均价也就 10 到 15 欧元。 而欧洲本土生产的,光原材料和人工成本就压不住,同款至少要卖到 25 欧元以上。 2026 年征税后,中国手机壳的价格大概会涨到 12 到 19.5 欧元,即便如此,还是比本土货便宜不少。 可架不住积少成多,一个家庭一年要换好几次小物件,从数据线、充电头到厨房工具、装饰用品,算下来得多花几百欧元。 有德国消费者在网上吐槽:“这税到头来还是我们掏腰包,本土企业也没见能做出这么划算的东西。” 更关键的是,中国小商品的产业链优势,欧盟短期内根本替代不了。从原材料采购、生产加工到物流配送,中国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就拿圣诞装饰品来说,全球 80% 的圣诞饰品都来自中国义乌,从设计、开模到生产、发货,最快 7 天就能完成。 欧洲想自己搞,光建生产线、找供应商就得花好几年,成本还得翻几番。 还有 3C 配件领域,中国产的数据线、耳机兼容性强,故障率低,全球市场份额占比超 70%,欧洲本土企业想追赶,至少得花 5 到 8 年时间。 从全球贸易格局来看,欧盟这步棋走得相当被动。现在很多国家都在搞 “贸易便利化”,比如东盟、东南亚国家之间,小额包裹不仅免税,还简化清关流程。 欧盟反其道而行之,等于把部分市场份额拱手让人。 欧盟的征税政策,其实暴露了自身产业结构的短板。欧洲不是造不出小商品,而是 “造不起”—— 高福利导致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环保标准又严,生产低端小商品的利润根本覆盖不了成本。 说到底,欧盟想靠征税围堵中国小商品,有点打错了算盘。中国商品能在欧洲立足,靠的不是免税红利,而是实打实的性价比和完整的产业链。 征税或许能让中国商品涨点价,但改变不了欧洲消费者对高性价比商品的需求,也替代不了中国的产业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