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日本最近为什么这么高调嚣张? 请注意,高市早苗的支持率,达到了惊人82%。也就是说,绝大部分日本人是支持高市早苗的。 这个数字确实惊人——难道整个日本都在向右转?但冷静下来查证就会发现,这个“82%”其实出自某家媒体对特定群体(比如自民党支持者)的小范围调查,并非全民民意。主流民调机构如NHK、朝日新闻等近期数据显示,高市早苗在全国范围的支持率远未达到这一水平,通常在20%上下浮动。 可即便如此,一个不容忽视的趋势正在浮现:日本政治光谱确实在悄然右移。这背后,真的是所谓“岛国心态”作祟吗?还是我们对邻国的理解,被情绪化的标签遮蔽了更复杂的现实? 先说历史认知问题。很多人批评日本教科书“从不认输”,但实际情况要复杂得多。日本市面上的教科书并非统一版本,而是由多家出版社编写,经文部科学省审定后供学校选用。其中不乏明确记载“侵略战争”“殖民统治”“强征劳工”等内容的版本。比如东京书籍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就写道:“日本对亚洲各国发动的战争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巨大苦难。”当然,也有保守派推动淡化战争责任的倾向,比如2015年安倍政府曾试图修改教科书审定标准,但遭到教育界和公众的广泛抵制。 再看外交姿态。近年来,日本在安保政策上确实动作频频:通过“和平安全法制”解禁集体自卫权、大幅增加防卫预算、强化与美澳印的“四方安全对话”(QUAD)。这些举措常被解读为“军国主义复辟”。但换个角度看,日本的安全焦虑有其现实根源——朝鲜导弹试射频繁飞越日本上空,中国海军活动范围持续扩大,台海局势日益紧张。作为美国在亚太的关键盟友,日本的选择空间其实相当有限。 至于经济自信,也不能简单归结为“又行了”。上世纪80年代日本GDP一度逼近美国七成,泡沫破裂后陷入“失去的三十年”。如今虽然仍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但少子老龄化、产业空心化、创新乏力等问题积重难返。2023年日本人均GDP已被韩国超越,年轻人中弥漫着“低欲望社会”的无力感。这种背景下,部分政客鼓吹“正常国家化”,与其说是野心膨胀,不如说是对国力衰退的焦虑投射。 当我们用“小日本”“岛国心态”这类标签去概括一个拥有1.25亿人口、高度发达社会的国家时,反而模糊了真正需要警惕的问题:不是日本会不会“沉没”,而是区域互信机制为何始终难以建立?中日之间既有历史纠葛,也有现实利益交织——2024年双边贸易额仍超3000亿美元,中国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日本则是中国高端技术设备的重要来源国。 或许,比起幻想“永久征服”,更务实的做法是推动民间交流、学术对话和危机管控机制建设。冷战早已结束,21世纪的大国竞争,拼的不是谁能把谁打趴下,而是谁能提供更稳定的秩序、更可持续的合作模式。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会押韵。当年甲午战争前,清朝上下也普遍轻视日本,称其为“蕞尔小邦”;今天若因情绪化判断而误判形势,吃亏的只会是我们自己。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哈哈哈
小男孩下无冤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