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洲没想到自己花重金挖走中国稀土团队,以为能终结这个稀土霸权,结果却发现中国早就

乐天派小饼干 2025-11-18 00:12:36

澳洲没想到自己花重金挖走中国稀土团队,以为能终结这个稀土霸权,结果却发现中国早就留了三张底牌。 最近,西方媒体对澳大利亚莱纳斯公司大肆炒作,说它在马来西亚的工厂成功生产出了纯度99.95%的氧化镝,好像这是在挑战中国在稀土领域的垄断地位。 乍一看,这确实让人眼前一亮,但仔细扒一扒背后的细节,就会发现不少有趣甚至讽刺的地方。 首先,这条生产线早在2018年就开始筹备,莱纳斯为了拉拢技术人才,开出了年薪60万澳元去挖中国稀土集团的分离工程师,还买了从中国江苏进口的离心萃取机——最关键的设备。 换句话说,用中国的人,用中国的设备,来“打破中国垄断”,可笑的是,这套组合最终产出的成绩单却不怎么样。 核心设备不仅效率比中国主流型号低25%,还是2010年就淘汰的老款,半年忙下来,氧化镝产量只有25公斤,而中国的同类生产线,月产量是按“吨”算的。 再说纯度,99.95%听着很高,但美国F-35战机磁体需要的纯度是小数点后五个9(99.999%),这点差距看似微小,却足以把顶尖军工和普通工业产品分开。 这种差距靠几个工程师是填不上的,它背后是中国几十年工艺整合和完整产业生态的积累,更何况,莱纳斯要扩产,还得等12台新设备的交付排期到2026年第一季度,中间随时可能停摆。 成本问题更尴尬,莱纳斯生产一公斤稀土氧化物,要花10到15美元,而中国北方稀土能控制在4到7美元。 原因在于流程本身太复杂:矿石从澳大利亚挖出,稀土含量只有0.3%,漂洋过海运到马来西亚加工,再可能送回中国精加工,最后卖到欧美市场。 光物流一项就吞掉20%的成本,再加上马来西亚建厂时,高达40%的投资砸在环保上,自然拉高了成本。 相比之下,中国江西赣州的产业集群高效得多,材料调配半小时搞定,整个流程只要28天。 西方其他尝试也不顺利,日本曾搞“热冶金回收”技术,号称成本只有中国一半,结果中试阶段成本飙升到15到25美元一公斤,其中一半花在电费上,这说明,单点技术亮眼,离开完整产业体系也无济于事。 面对这种系统性差距,西方国家想靠“抱团取暖”来应对,G7拉起“稀土联盟”,想构建去中国化供应链,但联盟内部美欧日各有小算盘,连补贴问题都谈不拢,结果雷声大雨点小。 市场逻辑远比政治口号真实,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生产国,占分离产能85%以上,还是全球最大消费市场——60%的新能源车、55%的风电装机都在中国,这让中国掌握了定价权。 印度、越南等资源国,更愿意跟中国市场做生意,而不是加入政治小圈子。中国企业也在全球布局,中矿资源在赞比亚搞矿,在纳米比亚建厂,走的是务实开放的全球化路线。 所以,莱纳斯挖中国工程师,确实给我们敲响人才安全警钟,但这无法动摇中国稀土的根本优势。 真正的壁垒,不在几项专利或几个工程师,而是几十年培养的人才梯队、高效协同的产业集群,以及深度绑定全球最大市场的产业链。 换句话说,西方靠复制硬件来追赶中国,本质上是在用行政手段对抗市场规律,这是一场注定陷入困境的“复制游戏”,再怎么炒作,也只是热闹一场,难以撼动中国真正的稀土壁垒。 信源:金十数据——中企斥资1.8亿,收购澳洲稀土公司部分股权!澳媒又“煽风点火”

0 阅读:56

猜你喜欢

乐天派小饼干

乐天派小饼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