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已经是大连陆军学院管理处副处长的王健林,却选择了转业。很多人都感到很奇怪,因为当时王健林才28岁,已经是副团级干部了,这真是前途无量啊! 主要信源:(中国军网——从解放军里走出来的中国富豪) 1988年深秋的北京,落叶铺满了长安街,空气中弥漫着变革的气息。 在中央军委办公厅那间铺着绿色台布的老式会议室里,28岁的王健林郑重地提交了转业申请。 这个决定让在场所有人都感到惊讶,毕竟这位年轻的副团级干部正处在事业上升期,前途一片光明。 但王健林心里清楚,改革开放的春潮正在涌动,他必须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转业后的王健林被安排到大连市西岗区政府工作,担任办公室主任一职。 每天清晨六点,他骑着那辆永久牌自行车穿过晨雾中的斯大林广场,车把上挂着的黑色公文包里总是装着最新政策文件。 办公室的茶水还没泡开,当天的文件就已经批阅完毕。 这种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他时常想起在吉林集安当侦察兵的日子,那时的他可以在丛林里潜伏三天三夜,就为等待一个最佳出击时机。 转机出现在1989年春天。 西岗区住宅开发公司濒临破产,负债高达149万元,成了人人避之不及的"烂摊子"。 区政府连续开了三次会议寻找接盘人,都无人敢接手。 某个周末的午后,王健林独自在劳动公园的长椅上坐了整整三个小时。 看着湖面上嬉戏的野鸭,最终在周一清晨向组织提出了接管申请。 这个决定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 创业初期的工作环境十分艰苦。 公司的办公楼是租来的两层旧厂房,墙皮剥落,窗户漏风。 冬天办公室里要生炉子取暖,夏天则闷热难耐。 王健林带着20多名员工,白天骑着自行车满城跑项目,晚上就在办公室里打地铺。 最困难的时候,公司账上只剩83元现金,连发工资都成问题。 财务科长红着眼睛汇报情况时,王健林二话不说,从家里取来了自己的积蓄。 但正是这种艰难的环境,激发出了王健林在部队练就的韧劲。 他带领团队完成了大连北京街旧城改造这个连国企都不敢接的项目。 施工期间,他吃住在工地,和工人们一起抬水泥、搬砖头。 项目竣工那天,望着崭新的住宅楼,这个在部队受过伤的硬汉子眼眶湿润了。 1992年春天,邓小平南巡讲话的消息传来,王健林敏锐地察觉到房地产行业的春天来了。 在简陋的会议室里,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将公司改制为万达房地产集团。 在第一次员工大会上,他站在用办公桌临时搭的主席台上,充满激情地说: "我们要建的不是房子,而是这座城市的新地标。" 台下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与林宁的相识颇具戏剧性。 1993年在大连的一次行业论坛上,作为主持人的林宁临时调整了议程,让原本只有10分钟发言时间的王健林讲了半小时。 这个意外的安排让两人有了深入交流的机会。 论坛结束后,他们不约而同地留在香格里拉大堂吧,从商业地产谈到人生理想,一直聊到深夜打烊。 他们发现彼此对商业的理解惊人地一致,这种默契为后来的合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0年元旦,万达第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启动。 在寒风凛冽的奠基仪式上,王健林亲手埋下一个不锈钢时空胶囊,里面装着项目规划图和全体员工的心愿卡。 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个项目后来会成为万达广场的样板工程,更不会想到它开启了中国商业地产的新时代。 2017年的债务危机来得猝不及防。 7月的一个深夜,王健林在书房里对着财务报表坐到天亮。 晨光微熹时,林宁推开房门,把一份详细的资产处置方案放在红木书桌上: "先把我的林氏投资集团抵押了。" 她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开启了万达艰难的自救之路。 这份患难与共的情谊,成为商界佳话。 在接下来的两年里,王健林展现了惊人的执行力。 他辗转国内外进行资产处置,最忙的时候一周飞了五个国家。 在波音737的公务机上,他经常一边吃着简单的机上餐食,一边修改合同条款。 经过无数个不眠之夜的艰难谈判,万达最终完成了看似不可能的资产重组。 如今回望这段跌宕起伏的历程,王健林常说: "创业就像在暗夜里行军,重要的是认准方向坚持走下去。" 在他办公室的紫檀木书柜里,至今并排摆着两件珍贵的纪念品: 一个是部队颁发的侦察兵徽章,另一个是第一个万达项目的奠基铲。 这两件看似不相干的物品,默默诉说着一个军人企业家的创业传奇,见证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营企业发展的风雨历程。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