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成员国正式宣布了!2025年11月14日,官宣2026年起,150欧元以下进口小包裹要征税,91%都来自中国,明眼人都清楚,这不就是针对咱中国小商品嘛。 要知道之前欧盟对小包裹可是有免税红利的,150 欧元以下的货物能直接免关税入境,这本来是方便全球跨境贸易的政策,结果中国商家凭着过硬的性价比,把小商品做到了欧盟市场的半壁江山。 义乌的收纳盒、深圳的电子配件、潮汕的家居百货,这些单价不高但实用耐造的商品,靠着跨境电商平台走进了欧盟千家万户,也让欧洲消费者尝到了实惠。可欧盟看着自家本土小商家被挤得没生意,就急着拿政策当挡箭牌,嘴上喊着 “65% 的小包裹存在低报价值避税”,却压根不提中国商家大多是合规经营,低报问题在全球跨境贸易中都存在,偏偏只盯着占比 91% 的中国包裹下手。 欧盟这波征税的真实心思,说白了就是贸易保护主义在作祟。2024 年数据显示,中国已经是欧盟最大的进口来源地,占了欧盟外进口总额的 21.3%,而欧盟对中国的出口只占自身外出口总额的 8.3%,这种贸易规模的差距让欧盟坐不住了。本土的中小企业抗风险能力弱,面对中国小商品 “质优价廉” 的冲击,既没本事降低成本,又没能力提升效率,就只能哭着找欧盟委员会求助。 欧盟也顺水推舟,打着 “公平竞争” 的旗号出台征税政策,试图用关税抬高中国商品的价格,给本土企业腾出市场空间。可他们忘了,贸易从来不是零和博弈,中国商品的低价不是靠偷工减料,而是靠完整的产业链、成熟的供应链和高效的生产模式,这是市场竞争的结果,不是所谓的 “不公平”。 这波政策最受伤的,还是中欧两地的普通人和中小商家。中国这边,做跨境电商的小老板们直接懵了,很多人都是专门做 150 欧元以下的小商品,利润本来就薄,大多在 5%-10% 之间。 现在突然要征税,要么自己承担关税压缩利润,要么涨价把成本转嫁给消费者,可一旦涨价,在欧盟市场的竞争力就会下降,订单量很可能暴跌。义乌有个做厨房工具的商家,之前靠速卖通给欧盟发货,每天能出上千单小包裹,现在得知要征税,已经开始焦虑要不要转行。 欧盟消费者也没捞到好处,之前花十几欧元就能买到的中国产数据线、几十欧元的收纳箱,征税后价格可能要上涨 10%-20%,这对于生活成本本就不低的欧洲人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很多欧盟消费者已经习惯了中国商品的高性价比,比如德国的留学生喜欢买中国的小家电,法国的主妇爱淘中国的家居用品,一旦这些商品涨价,他们要么花更多钱,要么只能买质量不如中国商品的本土货。 中国政府早就看穿了欧盟的小算盘,外交部之前就明确表态,希望欧方恪守开放承诺,为中国企业提供公平透明的营商环境。其实中国商家也不是只能被动挨打,已经有不少企业开始想办法应对。 有的商家计划把多个小包裹合并成一个大包裹,让单价超过 150 欧元,虽然物流成本会增加,但能避开关税;有的商家则在布局欧盟海外仓,把货物提前运到欧洲本土仓库,消费者下单后直接从海外仓发货,这样就不算进口小包裹,自然不用缴纳关税。 还有的商家开始转型升级,不再只做低价小商品,而是研发高附加值的产品,提高商品单价和利润空间,从 “价格战” 转向 “价值战”。 欧盟可能没意识到,中国的跨境电商和小商品产业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只能靠低价竞争的水平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中国商家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海外运营经验,供应链也越来越成熟,应对贸易壁垒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欧盟的征税政策或许能短期给中国商家带来麻烦,但长期来看,反而会倒逼中国企业转型升级,淘汰那些只靠低价生存的小作坊,让真正有实力、有创新能力的企业留下来。 到时候,中国商品不再是 “低价” 的代名词,而是 “高品质”“高性价比” 的象征,欧盟再想靠关税打压,恐怕就没那么容易了。 而且欧盟这种贸易保护主义的做法,也会损害自身的国际形象。作为全球主要的经济体,欧盟一直标榜 “自由贸易”“公平竞争”,可现在却动辄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这种双重标准只会让其他国家看清其虚伪面目。 越来越多的国家会意识到,和欧盟做生意可能随时面临政策变动的风险,反而会更愿意和中国合作,毕竟中国一直坚持对外开放,始终维护多边贸易体制,给企业提供稳定可预期的营商环境。 说到底,欧盟这波针对中国小商品的征税政策,本质上是既想保护本土企业,又想增加财政收入的自私之举,可最终只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中国商品的竞争力不是靠关税就能削弱的,中国商家的韧性也不是靠政策打压就能摧毁的。 与其搞贸易保护,不如让本土企业好好提升竞争力,用更好的产品赢得消费者认可,这才是长久之计。 而对于中国来说,这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只要继续坚持开放合作,推动企业转型升级,就一定能在全球贸易中站稳脚跟,让欧盟为自己的短视行为付出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