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道、晋升快”,变成了如今的“怕了,真怕了”。 为什么?因为他们抱团,不是普通的人情往来,而是一套近乎“系统化”的生存与扩张模式。 硅谷的公司都兴“内部推荐”,本来是想招到靠谱的人,可这规矩到了印度员工手里,就成了抱团的第一块敲门砖。他们推荐工作,优先考虑的从来不是外人,不管是同学、亲戚,还是之前合作过的印度同事,哪怕对方能力刚够线,也会拼尽全力把人推进来。 这种情况不是个例,微软、亚马逊的不少团队里,只要有一个印度领导站稳脚跟,用不了半年,团队里的印度员工就会越来越多,形成一个小圈子。 进了公司之后,印度员工的抱团在升职这件事上更明显。硅谷的升职不光看技术,还看“沟通能力”和“团队影响力”,这正好是印度员工的强项,他们敢在会上发言,哪怕说的不是什么高深内容,也能说得有条有理。 更关键的是,他们会互相“抬轿子”,要是团队里有印度同事要升职答辩,其他印度人都会提前帮着准备材料,答辩时还会主动站起来帮着补充,营造出“这个人能力超强、大家都认可”的氛围。 反观其他族裔的员工,大多是各自为战,就算技术再好,没人帮着敲边鼓,升职的速度往往就慢了半拍。有个在硅谷做软件测试的华裔工程师,他技术过硬,连续两年项目都拿了优,可同期进公司的印度同事却先升了高级工程师。 他去问原因,经理说那个印度同事“能带动团队”,可实际上,那个印度人平时做项目总把难活推给这个华裔工程师做,开会时却抢着汇报成果,身边的印度同事还总在经理面前夸他“有领导力”。 等印度员工坐上管理岗,这套抱团模式就开始往外扩张了,最直接的就是排挤非印度裔员工。波音公司之前的总裁是个印度人,他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身边的核心岗位都换成了印度人,连采购、质量检测这些关键部门,也都安插了自己的老乡。 这些人上位后,不管对错都互相包庇,有次737 MAX机型的质量检测出了问题,负责的印度主管硬是压了下来,还把提意见的美国工程师调去了冷门部门。最后这架飞机出了大事故,波音的名声一落千丈,公司损失了上百亿美元。 直到新老板上任,一口气裁掉了近一万七千名印度裔员工,波音的质量管控才慢慢缓过来,内部的工程师都说“终于能安心干活了”。 马斯克收购推特的时候,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当时推特的几个核心高管都是印度人,他们拉了一大批印度员工进来,这些人拿着高薪却不干活,很多简单的功能改来改去都弄不好,反而把公司的管理搞得一团糟。 马斯克一看不对劲,直接裁掉了八成的印度员工,连那几个高管也一起请走了,还赔偿了不少违约金。让人意外的是,这么大的裁员之后,推特不仅没瘫痪,反而运行得更顺畅了,之前拖了半年的功能更新,不到一个月就完成了。 这些事慢慢传开,硅谷的人就越来越怕跟印度员工打交道。不是怕他们抢工作,而是怕这套“系统化”的抱团模式——招聘时堵死外人的路,升职时互相抬举,掌权后就排挤异己,最后整个团队都成了他们的“自己人”。 以前大家羡慕他们会说话、升职快,觉得是靠本事;现在才发现,很多时候是靠圈子撑起来的,就算能力不够,只要在圈子里,就能稳稳站住脚,而那些踏实干活、不搞抱团的人,反而成了边缘人。 更让人头疼的是,这种模式还会传染,一个团队被“渗透”后,旁边的团队也容易被影响,慢慢就形成了连锁反应。 说到底,硅谷本来讲的是“能力至上”,可印度员工的这套抱团模式,把职场变成了“圈子游戏”,不管你技术多好、多努力,只要不在他们的圈子里,就很难有出头之日。 这也是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硅谷人提起印度员工就“怕了”,不是怕他们个人,而是怕这种破坏规则的抱团方式,把原本公平的职场环境搅得越来越乱。 对于此事,大家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