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乌克兰外交部宣布暂停对俄和平谈判至年底 乌克兰外交部于2025年11月12日发布声明,第一副部长谢尔希·基斯利齐亚明确指出,今年多轮和平谈判未见实质进展,因此基辅决定暂停相关接触,至少延续至年底。这一决定迅速引发国际关注,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玛丽亚·扎哈罗娃回应称,此举暴露乌克兰缺乏达成协议的诚意,并破坏了先前交换战俘的共识。克里姆林宫新闻秘书德米特里·佩斯科夫则表示,基辅此番表态实质上正式化了其拒绝对话的立场,未来乌克兰可能从更不利位置重返谈判桌。乌克兰方面强调,这一暂停并非永久关闭大门,而是基于现实评估的调整,旨在争取更多外部支持以改善谈判筹码。冲突各方立场分化明显,短期内对话前景黯淡。 军事援助的下滑已成为乌克兰决策的核心推手。德国基尔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最新追踪报告显示,2025年7月和8月,乌克兰接收的军事援助总量较上半年平均水平下降43%。其中,欧洲国家的贡献降幅尤为惊人,达57%,总额仅为每月16.5亿欧元。这反映出西方盟国在长期支持下的疲态渐显,美国虽维持较高水平,但整体援助节奏放缓。报告指出,尽管北约推出“乌克兰优先需求清单”机制,旨在协调武器采购,但实际交付仍滞后。援助减少直接制约乌克兰的作战能力,前线部队报告称,炮弹日均使用量已降至去年同期的三分之一,迫使指挥官调整战术,转向防御为主。这种资源短缺不仅影响进攻推进,还放大士兵伤亡风险,总参谋部数据显示,9月以来每日伤亡人数较上半年增加20%。 战场态势的胶着进一步凸显乌克兰的困境。俄乌冲突已从2022年的快速推进转为消耗型拉锯,类似于历史上的阵地战。顿巴斯和哈尔科夫方向,双方反复争夺狭窄地带,每公里推进需付出高昂代价。俄罗斯凭借本土工业基础,维持炮弹供应的稳定,月产能力远超乌克兰依赖的进口渠道。这导致乌军在火力对峙中处于下风,攻坚行动频频受阻。乌克兰军事专家安德烈·科瓦连科警告,俄罗斯自2022年起启动扩军计划,在停火假设下,一年内可将陆军规模扩至120万人。这种不对称消耗对乌克兰极为不利,士兵士气和后勤保障面临考验。暂停谈判的背后,是基辅希望通过展示强硬姿态,迫使西方加快援助节奏,避免战场进一步恶化。 泽连斯基总统的华盛顿之行成为这一决策的催化剂。10月中旬,他紧急访美,与特朗普总统会晤,核心诉求聚焦“战斧”巡航导弹援助。该导弹射程超过1800公里,能打击俄罗斯境内纵深目标,乌方视其为提升威慑力的关键。泽连斯基公开表示,获得此类装备将迫使莫斯科重返谈判桌。但美国国防优先组织研究员指出,“战斧”导弹高度依赖美方提供的卫星数据和高精度地图,乌克兰难以独立操作。此外,美军库存有限,年产能仅50至70枚,即便援助也需附加打击限制,且乌克兰缺乏适配发射平台,短期改装过程复杂。会晤虽未获明确承诺,但强化了乌克兰对西方施压的策略,暂停谈判正与此联动,旨在制造紧迫感。 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这一动作已有预判,并完成长期对峙准备。莫斯科外交渠道虽未完全关闭,但强调核心利益不容让步,包括保留克里米亚和顿巴斯控制权,以及乌克兰承诺不加入北约。这些要求触及基辅的主权红线,前外长克莱姆·科列斯尼琴科10月底披露,谈判中立场分歧根本,无法短期弥合。俄罗斯经济虽受制裁影响,2025年军费占GDP比例超7%,石油出口收入降15%,但工业产能支撑下,战争机器运转有序。佩斯科夫的回应透露出自信:乌克兰若坚持强硬,只会让自身处境雪上加霜。历史经验显示,这种“以打促谈”的僵局常见于两伊战争,双方打了8年,多次停火尝试因一方赌注战场优势而破裂。俄乌当前态势类似,都在等待对手先露疲态。 西方阵营的反应呈现分化。美国特朗普政府倾向快速结束冲突,以腾出手脚聚焦亚太,视“战斧”援助为施压俄方的筹码。但国会共和党议员质疑2026年援助预算规模,强调本土优先。欧洲多国显露疲态,德国国内反对援乌抗议增多,民众对成本争议加剧。欧盟内部,德国提议动用俄罗斯冻结资产提供1400亿欧元贷款,遭多方抵制。12月西方援乌峰会将成为转折点,若新方案落地,乌克兰或调整暂停策略;若资金缺口扩大,前线压力将进一步放大。乌克兰前线已借鉴朝鲜战争后期战术,在哈尔科夫和扎波罗热构筑三道防线,配备反坦克导弹和无人机系统,短期内抵御俄军进攻窗口。 这场暂停谈判的决定,让人不由得思考:乌克兰的强硬是绝地反击,还是饮鸩止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