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这话就很有意思了。当主持人问他,如果日本与中国开战,美国会不会支持日本时,

经略简料 2025-11-19 10:20:24

特朗普这话就很有意思了。当主持人问他,如果日本与中国开战,美国会不会支持日本时,特朗普异乎寻常的回答说,许多盟友并不是美国的朋友。 当福克斯新闻的主持人试图引导特朗普展现对华强硬立场时,一个看似离题的回答,却意外地掀开了美国盟友体系的真实底色。 特朗普直白地表示,许多美国的盟友,其实并不能算是朋友。 此绝非外交场合之失言。它并非一时口误或不经意之错,而是有着更深层次的考量与背景,切不可简单以“失言”视之。 此句精准地剖析了美国管控全球盟友的内在逻辑:所谓“盟友”(ally),不过是利益的捆绑;唯有“朋友”(friend),才真正蕴含着情义与义务。 这背后,是一个由多种系统性工具构成的管理体系,确保盟友永远服务于美国的最高利益。 首先是经济杠杆,这是一种以威慑换取“贡品”的艺术。 比如美国曾一面威胁要对日本汽车加征高达25%的关税,另一面又要求将驻日美军的“保护费”从20亿美元猛增到80多亿。这套组合拳,等于将安全承诺明码标价。 为规避高额关税,日本权衡之下,最终作出承诺,将对美国进行高达5500亿美元的投资。此决策或为缓解经贸压力之举,背后考量耐人寻味。 特朗普毫不掩饰地宣称,这笔巨额投资的九成利润将归美国所有。在这种赤裸裸的交换中,盟友的经济付出,更像是维系关系的贡品,其自主性被严重侵蚀。 第二件工具,是残酷的战略替换。 于美国的全球战略棋局之中,并无谁是无可替代之角色。 在其纵横捭阖的布局里,一切皆为可替换的棋子,无人能稳占不可撼动之位。一个盟友的损失,如果能转化为美国的收益,那替换就会毫不犹豫地发生,甚至由美国亲手导演。 澳大利亚的遭遇堪称典型。它曾紧跟美国,撕毁“一带一路”协议,结果导致本国出口中国的龙虾、葡萄酒等产业遭受重创。 该国龙虾市场风云突变,价格似雪崩般从每公斤73澳元骤降至15澳元。而该国所产龙虾,高达97.7%都远渡重洋销往中国,此番价格暴跌令人咋舌。 当澳大利亚求援时,得到的却是特朗普“美国农民优先”的冷漠回应。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美国在澳大利亚退场后,迅速填补其留下的市场空白。 2021年,美国对华液化天然气出口量急剧攀升,增幅高达45%,尽显其逐利之态。 盟友所经历的切肤之痛,在残酷的现实中,竟径直转化为美国谋取的丰厚红利,这般景象,尽显国际关系中弱肉强食的冰冷本质。 对法国,美国下手同样果断。法国本已签下与澳大利亚价值900亿澳元的潜艇大单,结果美国联合英澳组建AUKUS联盟,直接让这份合同作废,转头卖起了自己的核潜艇。 法国怒斥这是“背后捅刀”,并史无前例地召回了驻美大使,但美国只用“应对中国威胁”轻描淡写地带过。 第三件工具,是巧妙的风险转嫁。美国常常将自身面临的战略风险和成本,强行转移给盟友,让它们去解决美国定义的问题。 例如,美国为自身利益,力促日本构建独立于中国的稀土供应链。然而,它全然不顾日本在资源、技术、市场等方面面临的现实困境,尽显自私与短视。 日本在海底稀土资源开发领域短板尽显。不仅自主开采技术匮乏,在精炼技术方面更是高度依赖中国,据统计,约六成的精炼技术需从中国获取。 这意味着,构建“安全”供应链的巨大成本和不确定性,被整个打包甩给了日本。这套逻辑延伸开来,就不难理解为何高市早苗等日本政客会鼓吹“台湾有事即日本有事”了。 这正是风险转嫁的最终形态:将战略前沿推到盟友家门口,让盟友成为美国的“防火墙”和“成本中心”。 越南和阿富汗的历史早已写下注脚,当风险过高或利益不存时,美国会毫不犹豫地仓促撤离,将曾承担风险的盟友,连同混乱一并抛弃。 所以,特朗普那句“盟友非朋友”并非在破坏什么,它只是扯下了那层“共同价值观”的遮羞布。对美国的盟友来说,真正需要思考的,或许不是危急时刻美国是否会拔刀相助,而是在日常交往中,如何在这套精密的工具箱下看清自身的代价,并寻求一点点自主的空间。 所谓的同盟情谊,在这套冰冷的利益工具面前,终究显得无比脆弱。 信源:记者:中国不是朋友吧?特朗普:盟友更会占便宜2025-11-12 18:00:01 看看新闻Knews综合

0 阅读:27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