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总要赌国运侵华?很多人以为是军国主义。错了!真相是,日本前首相石破茂亲口揭底:甲午一战,豪赌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直接喂饱了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虽然建立了现代银行体系,但工业化初期面临资本严重不足和海外市场难以开拓的困境,贸易逆差巨大,正是在这种经济困境下,日本将贪婪的目光投向了身旁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这哪是什么军国主义热血上头,分明是穷疯了的赌徒盯着邻居家的钱袋子。 当时的日本有多窘迫?说出来简直不像后来敢叫板世界的主儿,1894年甲午开战时,日本政府已经举债2.3亿日元,这笔钱占了当年财政支出的70%,要是清军能多扛几个月,等日本国库见底,恐怕明治维新就得半路夭折。 更要命的是资源禀赋先天不足,90%的铁矿石得进口,石油几乎全靠外购,搞“进口-加工-出口”又拼不过欧美列强,贸易逆差一年比一年难看,到后来连维持工业机器转起来的钱都快凑不齐了,这种时候隔壁清朝的白银储备就成了最诱人的救命稻草,不赌一把就是等死,赌赢了就能翻身,这笔账日本算得门儿清。 结果大家都知道,日本赌赢了,《马关条约》一签,2.3亿两白银到手,还额外榨走3千万两赎辽费,折合日元3.6亿,相当于日本当年财政收入的4.5倍,要是算上附加款项,直接是六年总收入的体量。 这笔钱有多管用?看看分配就懂了,日本专门出台《赔款特别会计法》,84.5%的钱直接砸进军事和相关产业,海军拿走43%,一口气订造6艘新式战列舰,主力舰艇总吨位从5万吨飙到25万吨,直接挤入世界海军强国行列;陆军分走15%,师团数量从6个翻倍到12个,全换上了德国最新式的克虏伯火炮和毛瑟步枪。 剩下的钱也没浪费,建了八幡制铁所,后来这家工厂成了日本重工业的摇篮,二战前一半以上的钢铁都从这出来,妥妥的战争机器“供血站”;还凑够了黄金储备搞金本位制,1897年一实施,外资引进直接涨了300%,国际市场的大门一下就打开了,明治维新折腾十几年没解决的资本、工业、军事困境,靠抢来的白银一下全摆平了。 这样的历史摆在日本面前,你说日本能不上瘾?就像赌徒在赌场赢了第一笔大钱,哪还看得上踏实挣钱的活计,甲午的甜头尝得太足,直接把日本的发展逻辑扭成了“掠夺 = 崛起” 的怪圈,往后但凡经济有点风吹草动,第一反应不是对内改革,而是琢磨怎么再从中国身上薅一把。 日俄战争就是最好的证明,1904 年开打前,日本又陷入了财政危机,为了凑军费发行的公债大半卖不出去,还是靠英美财团勉强借到钱,可这仗打得值啊,战后不仅把东北的南满铁路和旅顺港抢到手里,还拿到了朝鲜半岛的控制权,等于在东亚安了个随时能伸手的据点。 更关键的是,东北的煤矿和铁矿成了八幡制铁所的“专属粮仓”,鞍山铁矿的矿石源源不断运过去,让日本钢铁产量十年里翻了五倍,这种“抢资源 - 扩军工 - 再抢更多”的闭环,简直成了日本的生存本能。 可赌徒终究赢不了一辈子,甲午赢了,日俄赢了,九一八赢了,让日本觉得自己永远能赌赢,最后敢去碰美国的珍珠港,结果输得底裤都没了,直到战败后失去所有掠夺来的资源,日本才被迫转向经济建设,可那段靠抢发家的历史,至今还藏在某些人的潜意识里。 现在回头看,石破茂的话哪里是揭底,更像是给所有抱有幻想的人敲警钟,日本当年的“赌国运”,从来不是什么意识形态之争,就是赤裸裸的经济掠夺,军国主义不过是包装这种掠夺的幌子,让抢钱抢资源的勾当听起来冠冕堂皇。 而这种饮鸩止渴的发展模式,就算能风光一时,最终只会让自己坠入深渊,毕竟靠抢来的财富,从来都留不住,也撑不起真正的强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