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翻看历史,真觉得后背发凉,不是害怕,是敬畏。 四十多年前,1980年,我们

亨克孤独 2025-11-19 15:45:30

有时候翻看历史,真觉得后背发凉,不是害怕,是敬畏。 四十多年前,1980年,我们什么样?掰着指头算算,整个国家的家当,加起来还不到美国的7%。   1980年咱们全国的GDP刚到1.89万亿元,而美国已经揣着5.96万亿美元的家底,按当时1美元兑换4.78元人民币的汇率折算,美国的财富总量差不多是28.5万亿元,足足是咱们的15倍还多。说白了就是那会儿美国一年的收入,够咱们全国不吃不喝攒十五年。   而普通人的日子更能说明问题,1980年全国全民所有制职工的平均工资是803元,摊到每个月才67块钱。那会儿工资不算最高的,但够得上中等水平的,一个月也就40来块。这40块钱要管一家人的吃喝,还得应付柴米油盐的琐碎。   关键是你有钱也未必能买到东西,1980年还在实行票证制度,买粮食要粮票,买布要布票,连买块肥皂都可能需要工业券。城镇居民的口粮都是定额分配,成年人一个月大概30到40斤,未成年人还得再减。大白菜三分钱一斤,猪肉七毛七一斤,看着便宜,可没票就是空欢喜。   家里的“大件”更是稀罕物,1980年城镇居民每百户平均有32台电视机,农村居民每百户才0.4台。不少农村家庭连电灯都没普及,晚上还得靠煤油灯照明。那会儿要是谁家有台黑白电视机,一到晚上准挤满邻居,屋里坐不下就蹲在院子里,跟看电影似的热闹。   当然改变是从田埂上开始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后,农民种粮的劲头一下子被提了起来。以前集体干活挣工分,干多干少一个样。现在包产到户,多劳多得,地里的收成直接跟自家饭碗挂钩,大家起早贪黑都不觉得累。短短几年,粮食产量就涨了一大截,老百姓的粮袋子先鼓了起来。   政策放宽后个体户开始出现,街边的修鞋摊、小吃铺渐渐多了起来,不少人放下“铁饭碗”,靠着自己的手艺挣钱。紧接着乡镇企业迎来了爆发期,1984到1988这五年,乡镇企业的从业人员从五千多万人涨到九千多万人,增加值翻了近两倍。1987年,乡镇企业的产值第一次超过了农业产值,农村经济彻底活了。   而真正的飞跃是在加入世贸组织之后,2001年12月11日,中国成为WTO第143个成员国,这扇通往世界的大门彻底打开。为了融入全球市场,中国大幅削减关税,关税总水平从15.3%降到9.8%,还取消了四百多个产品的非关税措施。   外国货进来了,咱们的产品也卖出去了。从服装玩具到机械装备,中国制造开始遍布全球。到后来,中国成了1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对外贸易额一年比一年高。与此同时,脱贫攻坚取得了巨大成就,以前农村贫困发生率高达97.5%,现在上亿人彻底摆脱了贫困,这在全世界都是独一份的成绩。   现在再回头看,变化大到让人不敢信。2023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经涨到49283元,是1980年的七十多倍。农村每百户电视机拥有量早就满了,家家户户换成了大尺寸的智能电视。高铁里程突破四万五千公里,坐飞机跟以前坐火车一样平常。   这四十多年没有捷径可走,农民在地里刨食,工人在车间钻研,创业者在市场摸索,一代代人把汗水砸在脚下,才走出了今天的路。那些曾经觉得遥不可及的目标,一个个都变成了现实。   翻看这些老数据,其实是对历史的敬畏。敬畏那些在困境中坚持的人,敬畏这个国家向上生长的力量。这种力量,从来都藏在普通人的努力里,藏在日复一日的坚持里。  

0 阅读:49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