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祺怎么就没有参与九子夺嫡?实际上大家都不争,他也没有机会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

亨克孤独 2025-11-19 12:43:58

胤祺怎么就没有参与九子夺嫡?实际上大家都不争,他也没有机会   康熙晚年九子夺嫡,最小的皇子是十四阿哥胤禵,就是在他前面还有五个皇子没有参与争储。五个皇子中,老六胤祚和老十一都是因为早夭之故,死得早也就没有机会。剩下的三个是老五胤祺、老七胤祐和老十二胤祹。   这三位皇子里,老五胤祺算是最有“先天优势”却偏偏最佛系的一个。他的生母是康熙宠爱的宜妃,按说有母亲的宠爱加持,再加上自己排行老五,序齿靠前,本该有争储的资本,可他偏偏从根上就没往这方面走。   胤祺刚满月就被送到了孝惠章皇后宫里抚养,这位太后是康熙的嫡母,一辈子安分守己,从不掺和朝堂争斗,眼里只有安稳度日。在她的教养下,胤祺从小就养成了仁厚温和的性子,待人接物都透着一股与世无争的劲儿,宫里人都说他“秉性纯良,不涉党类”。   更关键的是,他打小接触的都是满蒙侍从,学的是满语和蒙古语,汉语说得磕磕绊绊,跟汉臣议事都费劲,更别说拉拢那些汉族官员当靠山了。   夺嫡拼的就是人脉和话语权,他连沟通都不顺畅,怎么跟老四、老八那些能说会道、深谙权谋的兄弟比?而且宜妃虽然受宠,却也明白枪打出头鸟的道理,没少叮嘱胤祺远离纷争,毕竟她还有老九胤禟这个儿子掺和党争,没必要让两个儿子都陷进去。   不光是胤祺自身没这心思,老七胤祐那边压根就没争的条件。这位皇子打小就有腿疾,走路一瘸一拐的,虽然不影响日常起居,但放在夺嫡的大背景下,这就是硬伤。   康熙选继承人,不光看能力,也看重仪表和身体状况,总不能选个连朝会都难坚持到底、出巡也跟不上队伍的皇子吧?   而且老七的生母成妃出身不高,只是个普通的戴佳氏,在后宫没什么话语权,更没有强大的外戚势力能帮他站台。他自己也清楚这一点,干脆把心思都放在了办差上,平时就跟着康熙处理一些琐碎的政务,从不拉帮结派,也不发表任何关于储位的看法,时间久了,兄弟们都知道他是个“局外人”,没人拉拢他,他也从没主动靠向任何一方。   老十二胤祹就更不用说了,他是被苏麻喇姑一手带大的,这位陪着孝庄太后走过三朝的老人,见多了宫廷斗争的残酷,最懂“低调保命”的道理。苏麻喇姑教胤祹读书识字,更教他看清局势、收敛锋芒,告诉他人心叵测,与其争那虚无缥缈的皇位,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的事。   胤祹的生母定妃原本只是个宫女,后来才被册封为妃,没什么背景能给他支撑,他自己也被苏麻喇姑教得淡泊名利。康熙晚年经常把内务府的事务交给胤祹打理,比如操办太后丧事、管理宫廷开销这些繁杂却不涉核心权力的活儿,他都办得井井有条,既让康熙满意,又不会引起其他皇子的忌惮。   苏麻喇姑去世的时候,胤祹还主动请求为她披麻戴孝,这份孝心连康熙都赞叹,也能看出他骨子里就不是争强好胜的性子,这样的人自然不会主动跳进夺嫡的漩涡。   其实说到底,这三位皇子没参与夺嫡,本质上是“没心思、没条件、没环境”凑到了一块儿。   胤祺是被教养得没了争胜之心,又有语言和立场的限制;老七是身体和出身不允许,压根没争的资本;老十二是被教得看透了争斗的本质,自己也乐得清静。他们三个就像朝堂上的“旁观者”,看着老四、老八、老十四这些兄弟明争暗斗、互相倾轧,心里清楚就算自己掺和进去,也未必能占到便宜,反而可能落得身败名裂的下场。   而且当时的夺嫡格局已经很明显,老四胤禛和老八胤禩两大阵营势同水火,还有老十四胤禵在外掌兵虎视眈眈,各方势力都已经成型,盘根错节。胤祺他们三个既没有自己的势力圈子,也没有足够的话语权,就算突然想争,也没人愿意追随,更没人会把他们当成真正的对手。就像一场已经开打的棋局,各方棋子都已经就位,他们三个连入局的资格都没有,与其凑上去当炮灰,不如安安稳稳做自己的皇子,守住一份富贵和平安。   所以说胤祺没参与九子夺嫡,真不是他错过了什么机会,而是当时的情况根本不允许他争,也没人陪着他争。他身边的两位兄弟都选择了避世,朝堂上的势力又被其他皇子瓜分殆尽,就算他有过一丝念头,看着眼前的局面也得歇了心思。   毕竟在帝王家,有时候“不争”反而能活得更长久,胤祺、胤祐和胤祹最后都得以善终,比那些争得头破血流、最后下场凄惨的兄弟强多了,这大概就是他们“不参与”的最好回报。    

0 阅读:40

猜你喜欢

亨克孤独

亨克孤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