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收复台湾:使用了武力;宋朝时期收复台湾:使用了武力;清朝时期收复台湾:使用了武力;你没有看错,不管是1000多年之前的三国,还是几百年之前的清朝康熙时期,收复台湾都动用了武力。 有些人就是不爱看历史,总以为自己能创造奇迹。可他们做梦都想不到,历史这面镜子,早就把结局照得一清二楚。 一千八百年来,从三国到清朝再到近代,台湾的每一次回归,都不是靠空谈等来的,而是实打实打出来的。整整八次,无一例外。 故事得从三国说起。那会儿的东吴孙权,可不是什么和平主义者。 公元230年,他眼睛一眯,就派大将卫温、诸葛直带上一万多人的船队浩浩荡荡开向了“夷洲”。 这可不是去旅游观光,而是去扩张地盘、补充人口。 虽然最后因为水土不服损失惨重,但这一脚,结结实实地踩下了中原政权经略台湾的第一个脚印。 你以为这就完了?隋炀帝杨广表示不服。这位皇帝的雄心,从来都不只在中原。 公元607年起,他前后三次派兵征讨“流求”。 到了610年,大将陈棱更是直接登陆,干净利落地解决了当地首领,俘获了数千人。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试探,而是一次毫不含糊的主权宣示,明明白白地告诉所有人,这片土地归谁管。 时间快进到南宋。这次的玩法又升级了。 泉州知府汪大猷不再满足于短暂的军事行动,他在澎湖一口气建了二百间营房,派了上万水军常驻。 第二年,部队不仅击退了来犯之敌,还搞起了屯田。 更重要的是,他设立了巡检机构。这一下,性质彻底变了,澎湖和台湾本岛第一次被正式纳入了王朝的海防体系。 这还不算完,元朝的忽必烈把这件事推向了顶峰。他可不满足于军事驻扎,他要的是行政上的彻底拥有。 1297年,元军在遭遇抵抗后,用武力迅速平定了局面。 随后,一个至关重要的机构——澎湖巡检司诞生了。 这个机构直接隶属于福建同安县,标志着台湾被正式纳入了中国省级行政版图。 不得不说,历史真是个有趣的老师,总是一遍遍重复着相同的考题。那些鼓吹“台湾自古无管辖”的人,恐怕是选择性失明了。 元朝的这一笔,直接把这种论调彻底送进了历史的故纸堆里,连反驳的力气都显得多余。 明朝时期,挑战者换成了外来势力。先是倭寇想在台湾安家,结果明朝大将沈有容二话不说,率领舰队直接将其歼灭。 当地民众“箪食壶浆迎王师”的场面,可不是编出来的。这一战,也让虎视眈眈的荷兰殖民者,不得不推迟了侵占的脚步。 但殖民者终究还是来了。然而,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硬骨头——郑成功。 1661年,这位民族英雄率领两万五千名将士,誓要收复失地。 经过长达八个月的围城苦战,荷兰人终于签字投降,结束了对台湾长达三十八年的殖民统治。 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胜利,更是中华民族第一次从西方殖民者手中夺回领土。 郑氏政权后来走向割据,清朝的康熙皇帝可不惯着这毛病。 1683年,他派水师提督施琅,带着两万多精锐水师和三百多艘战舰,直扑澎湖。 一场惊天动地的海战过后,郑军主力灰飞烟灭。 次年,清廷正式设立台湾府,隶属于福建省,派驻上万官兵。至此,任何形式的割据都画上了句号。 最近的一次,发生在1945年。这一次,对手是日本侵略者。 随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依据《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这些铁一般的国际法文件,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1945年10月25日,在台北举行的受降仪式,向全世界宣告中国恢复对台湾行使主权。 这可不是什么“地位未定”,而是二战胜利果实的一部分,白纸黑字,不容狡辩。 历史讲到这里,我们不妨看看如今,就在上个月,北京高调纪念了台湾光复80周年。 更有意思的是,全国人大常委会直接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0月25日设立为法定的“台湾光复纪念日”。 这步棋走得真是妙,它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给某些人划下红线。 这记耳光,打得又响又亮。当赖清德当局还在费尽心机美化殖民统治、搞“去中国化”的小动作时,大陆直接用国家立法的形式,把“光复”这个事实钉死。 这等于是在告诉全世界,历史不容篡改,法理不容挑战。 王沪宁在纪念大会上的讲话更是说得透彻:“光复是二战胜利成果,不容否定”。 你看,从三国孙权的一万兵马,到清朝施琅的两万水师;从元朝设立的巡检司,到1945年法律意义上的光复。 八次重大历史节点,八次都动用了武力,八次都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背后藏着的,是中华民族对统一根深蒂固的执念。 所以说,那些妄图分裂的人,真是该好好读读历史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从不因谁的幻想而停留。 这八次经历,与其说是历史,不如说是一本摊开的说明书,清清楚楚地写着,任何形式的分裂,终将迎来雷霆万钧的结局。 天上不会掉馅饼,但历史的规律,真的会一遍又一遍地应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