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总要赌国运侵华?很多人以为是军国主义在作祟。错了! 真相是,日本前首相石破茂亲口揭底:甲午一战,豪赌来的两亿三千万两白银,直接喂饱了明治维新。 军国主义顶多是帮凶,真正让日本不惜一次次把国家命运押上去的,是侵略带来的巨额利益,是他们走火入魔的 “掠夺发家” 逻辑,不抢中国,他们就没法维持自己的发展,这才是最核心的原因。 1894 年的甲午战争,就是日本第一次 “赌国运” 的豪赌。 那时候日本全国上下勒紧裤腰带备战,天皇甚至带头捐款给海军,而清朝却还在浑浑噩噩,北洋水师多年没添新舰。结果日本打赢了,逼着清朝签了《马关条约》,光赔款就拿了两亿三千万两白银,还不算赎辽费三千万两,加起来相当于清政府三年的财政收入。 这笔钱对日本来说,简直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他们拿这些钱干什么了?一半以上都投进了军事,买军舰、造枪炮,让日本海军一下子跻身世界强国; 剩下的钱用来建工厂、办学校,八幡制铁所就是靠这笔赔款建起来的,直接撑起了日本的重工业基础。 石破茂说的 “喂饱明治维新” 一点不假,这一次豪赌让日本尝到了甜头,也让他们认定:侵略中国,是最快、最省力的发家之路。 有了第一次的成功,日本的野心就像脱缰的野马收不住了。1904 年,他们又赌上国运跟俄国打仗,目标还是中国东北的资源。 这场仗打得异常惨烈,日本死伤十几万人,几乎耗光了国力,但最后又赢了,从俄国手里抢来了南满铁路的控制权,还有大连、旅顺的租借权,甚至占了库页岛南部。 东北的大豆、铁矿石开始源源不断地运往日本,当时日本 70% 的大豆、60% 的铁矿石都来自东北,这些资源直接让日本的军工产业和轻工业飞速扩张,城市里工厂遍地,而这背后全是中国东北人民的血汗。 日本就像个贪得无厌的强盗,第一次抢了尝到甜头,就总想抢第二次、第三次,而且胃口越来越大,他们觉得只要敢赌,就能从中国榨取更多利益,根本不管这种掠夺会给中国带来多大灾难。 到了 20 世纪 30 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来了,日本经济一落千丈,工业产值比 1929 年下降了 32%,三百万工人失业,一半以上的农民破产,国内矛盾闹得不可开交。 这时候,日本军部更是喊出了 “满蒙是日本的生命线”,把侵略中国东北当成了转嫁危机的救命稻草。 1931 年九一八事变,日本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北,之后在东北建了 “南满铁路株式会社” 这种殖民机构,把东北当成了自己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 他们疯狂掠夺煤炭、钢铁、粮食,光是 1936 年到 1945 年这十年,就从东北抢走了 2 亿吨煤炭、1100 万吨铁矿石,还有无数的大豆和粮食。这些资源支撑着日本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1937 年卢沟桥事变后,日本之所以能维持大规模的战争机器,靠的就是从中国各地掠夺来的财富和资源。 很多人觉得是军国主义让日本变得好战,但其实是掠夺的巨大利益催生了军国主义。 日本的军阀和财阀早就绑在了一起,财阀需要靠侵略抢占资源和市场,军阀需要财阀的钱来扩充军备,双方互相利用,把整个国家拖上了战争的战车。 而且日本每次侵略都能尝到甜头,让他们越来越狂妄,觉得自己 “赌运” 爆棚,根本不把中国放在眼里。甲午战争赢了,他们觉得中国好欺负; 九一八事变轻易得手,他们觉得可以吞并整个中国。可他们忘了,中国人民的抵抗从来没停止过,14 年抗日战争,中国军民死伤三千五百多万人,用鲜血和生命拖住了日本的侵略步伐,让他们的 “赌局” 慢慢走向失败。 日本前首相石破茂的话,其实道破了本质:日本侵华的核心不是军国主义的狂热,而是赤裸裸的利益驱动。 他们从一开始就把中国当成了实现自己发展的 “提款机” 和 “资源库”,一次次赌国运,就是因为侵略的回报太高,高到让他们不惜冒着亡国的风险。 他们以为靠武力就能永远掠夺中国,却没想到中国人民绝不会任由他们宰割,也没想到侵略战争最终会反噬自身。 1945 年日本战败,广岛、长崎被原子弹轰炸,国内一片废墟,之前靠掠夺积累的财富化为乌有,这才是他们赌国运的最终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