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两颗原子弹落下后,日本不愿投降,并坚信美国人没有第三颗原子弹,可后来美国的一个举动,吓得日方赶紧投降。 1945年8月15日正午,收音机里日本民众第一次听到天皇的声音,那个被神化的声音此刻却在宣读投降诏书,但是就在72小时前,日本军部还在为本土决战做最后准备。 早在8月8日,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召见日本驻苏大使佐藤尚武,冷冷地宣读了对日宣战书,斯大林精确履行了雅尔塔会议上德国投降后三个月内对日作战的承诺,仅仅一小时后150万苏军兵分三路越过中苏边境,如潮水般涌向满洲。 日本关东军号称精锐实际早已是空架子,主力部队在1944年后陆续被调往太平洋战场,留守满洲的多是新兵和预备役,面对苏军的钢铁洪流,这支曾经不可一世的军队在48小时内就全线崩溃。 更要命的是日本原本寄希望于苏联从中斡旋,帮助争取体面的停战条件,这个幻想彻底破灭了。 就在苏军发起进攻的同一天,华盛顿的决策者们正在为另一个问题头疼,负责曼哈顿计划的格罗夫斯将军向杜鲁门汇报,第三颗原子弹恶魔核心最快要到8月19日才能准备就绪,而且当时的生产线每月只能制造一颗。 格罗夫斯建议保存剩余的核弹,用于计划中的奥林匹克行动11月1日对九州岛的登陆作战。 但杜鲁门选择了另一条路,8月9日长崎被炸后美军立即展开了史上最大规模的心理战,数百万传单如雪片般飘落日本各大城市,上面印着触目惊心的文字,这种炸弹的威力相当于2000架B-29的载弹量,我们将继续使用它,直到彻底摧毁你们发动战争的一切力量。 更绝的是B-29轰炸机编队连续三天在东京上空低空盘旋,引擎的轰鸣声震耳欲聋,市民们惊恐地望着天空,等待着死神降临,但炸弹始终没有落下,这正是美军要的效果,这种达摩克利斯之剑般的威慑,比真正的轰炸更摧残人的意志。 东京的恐慌很快传到了皇宫地下的防空洞,在这里日本最高统帅部正在进行激烈争吵,陆军大臣阿南惟几坚持一亿玉碎,声称宁可全民战死也不能无条件投降,但当参谋本部的山本洋一少佐提交了一份关于美国核能力的评估报告后,会议室陷入死寂。 山本的计算基于日本自己失败的核研究经验,日本从1940年就启动了代号仁计划的原子弹研究,在马来半岛和福岛县发现了铀矿,但提炼技术始终无法突破。 一颗原子弹需要的浓缩铀,以日本的技术水平需要十年才能生产出来,山本据此推算,美国既然能在短期内造出两颗,那么凭借其强大的工业能力,储备几百颗并非不可能。 这个灾难性的误判成了最后的转折,实际上美国当时的全部核武库只有5颗,除去试验和运输损失,投完广岛长崎后几乎弹尽粮绝,但日本人不知道这个真相。 8月10日凌晨裕仁天皇终于打破沉默,这位44岁的君主脸色苍白,声音颤抖地说道:如果敌人继续使用这种炸弹,不仅会导致我国民族的灭亡,还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毁灭。 外相东乡茂德立即通过瑞士和瑞典向盟国传递信息,日本准备接受《波茨坦公告》,唯一条件是保留天皇制度。 然而就在日军准备投降的时候,8月14日深夜一群狂热的少壮派军官发动政变,试图夺取皇宫、阻止投降诏书的播出。 近卫师团长森赳被叛军枪杀皇宫一度陷入混乱,但政变很快被镇压,那些试图拯救日本的军官们最终选择了切腹自杀。 8月15日,当裕仁的声音通过电波传遍日本列岛时,许多日本人跪倒在地痛哭,他们哭的不仅是战败的屈辱,更是对这场本不该发生的战争的悔恨,如果日本早一点认清形势,如果没有那个致命的误判,或许历史会是另一种写法。 在战争面前,狂妄和无知同样致命,日本军部赌美国没有第三颗原子弹,结果输掉了整个国家的未来,而美国用一场精心设计的心理战,不费一兵一卒就瓦解了对手的意志,战争的艺术有时不在于摧毁,而在于让对手相信自己必将被摧毁。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参考:日本挨了两颗原子弹后,还负隅顽抗,美:再不投降下一枚就去东京——搜狐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