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学者很担忧:中国已焊死了工业化的大门?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

顾议史实 2025-11-19 18:08:14

印度学者很担忧:中国已焊死了工业化的大门?   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但人类的发展野心从未有过上限。   最近,印度一些学者和媒体开始集体焦虑:如果中国已经把工业化的门焊死了,那后起国家还怎么玩?   他们的担心不无道理,中国制造的“肌肉”实在太强了,从电动车到光伏,从机器人到AI工厂,全球制造这张牌桌上,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在坐庄,简直是在自己发牌。   先看数据,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制造业目前占全球总量的30%以上,预计2030年将冲到45%。   这个比重什么概念?就是全世界每生产10件工业品,有3件来自中国,未来可能会有近5件。   更关键的是,中国不是靠“人多”或者“便宜”撑起这块牌,而是靠体系和技术。在智能制造领域,中国拥有全球最多的“灯塔工厂”,在新能源、电动车、自动化设备等领域全面领先。   比如深圳,一部智能手机的上千个部件,24小时内就能凑齐下线,这背后是冷冰冰的效率,也是热腾腾的产业链协同。   再说物流,中国的高铁、公路、港口、快递网络环环相扣,出了问题能迅速调度,这种综合能力,不是靠一两个政策或者几个外资项目就能复制的。   换句话说,中国已经不仅仅是制造大国,而是制造“系统”大国。   所以,印度学者的焦虑不是空穴来风,他们不是在看中国做了什么,而是在担心中国已经把别人做不了的事“做完了”。   回过头来看印度,它的问题不是没门,而是门在那,但脚下是坑。   之前,印度政府对外资的态度一直“忽冷忽热”,一方面喊着要引进外资,想复制“中国模式”;   另一方面却对小米、特斯拉等外企层层设限,从审查到税务,从签证到数据安全,复杂得让人望而却步。   特斯拉到现在都没在印度建厂,原因之一就是政府要求其供应链必须本地化,而印度的供应链还没准备好。   而且今天的印度,电力不稳是常态,港口拥堵是日常,高速公路修了十几年还没通畅,物流成本高得吓人,外加上劳工效率低,工厂罢工事件频发,导致很多企业宁可多花点钱去越南、印尼,也不敢轻易在印度投重资。   更重要的就是人才问题,印度虽然有大量年轻人口,但真正受过现代制造训练的技术蓝领少之又少,再加上宗教、种姓制度带来的社会结构复杂,管理成本高,工业升级难度远超想象。   所以说,印度的问题不是没有机会,而是内功不够,门开着,但你得先有力气迈过去。   “焊死工业化大门”这个说法,本质上是一种情绪表达,它表达的是一种担忧:担心全球资源有限,再也无法出现第二个中国式的工业崛起,但真相比这复杂得多。   首先,全球化并没有停止,区域合作仍在进行,像RCEP这样的贸易协定,中国并不是“圈地自萌”,而是拉着一票国家一起搞发展。   中国搞“一带一路”,也是把产能、技术、标准带出去,帮别人修港口、建电站、发展产业,而不是把门关起来,谁愿意接住这些机会,是自己的选择。   传统制造业确实很卷,但绿色能源、数字经济、生物科技,这些领域并不是中国的专利,谁抓得住,谁就有机会。   比如非洲一些国家在数字支付领域直接跳过了传统银行系统,印度也在软件服务、数字支付等领域有不错的表现。   换句话说,工业化的“旧门”可能变窄了,但“新门”还不少,关键是你能不能找到那把钥匙。   更重要的是,把自身发展的难题归结为“别人太强”,其实是走不远的,中国当年工业化的时候,也面对着美欧日的围墙,但靠的是几十年如一日的基础建设、政策协同、人才培养和技术投入。   中国不是“焊死”了门,而是自己一点一点把门敲开的,现在轮到别的国家了,门还在,就看有没有人愿意扛着锤子去敲。   门没焊死,只是不好进,中国制造的强大是现实,但它不是别人的借口,对印度来说,真正要担心的不是中国做得太好,而是自己准备得太差。   这个世界的竞争,从来不是“靠别人让路”,而是“靠自己争气”,工业化的大门,也从来不是谁关上的,而是看谁能敲开。

0 阅读:148

评论列表

一一

一一

2
2025-11-20 13:33

你们种大豆,我们做机械,这叫全球分工,没有贵贱之分。

猜你喜欢

顾议史实

顾议史实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