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占领四川后,为何不敢征讨云南?原来与大理段氏有关 赵匡胤盯着孟昶那枚鸽子

沃克笔下趣事 2025-11-19 18:09:01

赵匡胤占领四川后,为何不敢征讨云南?原来与大理段氏有关 赵匡胤盯着孟昶那枚鸽子蛋大的夜明珠,指尖摩挲着冰凉的蛋壳,耳朵里全是王全斌咋咋呼呼的喊声,可这位刚靠陈桥兵变坐稳龙椅的皇帝,心里早把这笔账算得门儿清 —— 云南这骨头,碰不得,尤其是对面站着的是大理段氏。 王全斌只看见灭蜀的顺手,却没瞧见赵匡胤脑子里翻涌的那段老黄历。唐玄宗天宝年间的惨状简直是刻在中原王朝骨头上的伤疤,先是鲜于仲通带着八万大军扑向南诏,结果被打得只剩两千人逃回来,后来杨国忠不甘心,又派李宓领着十万兵马再去送死,这一次更彻底,全军覆没在云南的深山老林里,连主将李宓都沉了江。 前后加起来近二十万唐军埋骨西南,杨国忠还在长安城里伪造捷报,可南诏的战马转眼就踩在了成都城外,这场惨败直接掏空了盛唐的家底,后来的安史之乱,多少也跟这耗空的国力脱不了干系。赵匡胤是行伍出身,哪能不知道这仗的分量?唐军那样的精锐都折了,他刚整合好的宋军凭什么能赢? 再说对面的大理段氏,根本不是王全斌嘴里 “山沟里的蛮族”。段思平在公元 937 年就把大理的摊子搭起来了,比赵匡胤黄袍加身早了整整二十三年,人家当皇帝的时候,赵匡胤还在郭威手下当校尉呢。这位段氏创始人可不是白手起家,他早先是通海节度使,手里握着实打实的兵权,更厉害的是会搞联盟,当初对着滇东三十七蛮部许下 “税粮减半,免徭役三年” 的承诺,一下子就把这些散落的势力拧成了一股绳,带着十多万兵马浩浩荡荡就灭了大义宁国。 建国后段思平又不闲着,兴修水利、推广铁农具,把南诏留下的烂摊子收拾得明明白白,大理国很快就 “百姓富裕”,压根不是穷兵黩武的软柿子。更关键的是那套 “节度使 + 三十七蛮部” 的玩法,节度使掌军权,蛮部守地盘,平时各管各的,真打起来能立刻抱团,比中原的藩镇还难啃。 赵匡胤自己的麻烦也不少,哪有闲工夫去碰云南。灭后蜀看着风光,六十六天就拿下四十六州,可后遗症大了去了。王全斌这帮人进了成都就飘了,抢钱抢粮还杀降兵,直接把蜀地百姓逼反了,十六州的民众跟着降兵一起闹事,宋军不得不留着大量兵力在四川平叛,光是稳住局面就花了好几年。 他的统一大业还没走完呢,按照 “先南后北” 的计划,荆湖、南汉、南唐都等着他去收拾,这些地方富得流油,拿下了能充实国库,比云南这穷山恶水划算多了。 更要命的是北方的辽和北汉,辽军骑兵动不动就南下骚扰,北汉还天天想着复辟后汉,赵匡胤得把精锐部队都摆在北边设防,要是分兵去打云南,北边门户大开,万一辽军趁机南下,他这皇帝宝座能不能坐稳都难说。 退一万步说,就算赵匡胤真想打,后勤这关也过不去。从四川到云南的山路,比蜀道还难走,全是悬崖峭壁,粮草得靠人背马驮,走一趟就得十几天,路上损耗一半都算少的。唐军当年就是栽在后勤上,粮草断了还没见着敌人就先乱了阵脚。 而且大理人早就把这些山路摸透了,真打起来人家往丛林里一躲,宋军就是睁眼瞎,只能被动挨揍。再说打下来又能怎么样?云南多是山地,种不了多少粮食,收的税还不够养驻军的,纯属吃力不讨好。 后来大理段正严时期,主动给宋朝送马、求册封,双方做起了生意,宋朝每年能从大理买上千匹马,交易额动不动就几万两银子,这比打仗划算十倍都不止。 赵匡胤心里跟明镜似的,天宝年间的血还没干,大理段氏又不是软柿子,自己手里的兵力和粮草还得留着啃更重要的骨头,真要愣头青似的往云南冲,搞不好就成了第二个杨国忠。 所以他干脆拿起玉斧在地图上一划,指着大渡河说 “此外非吾有也”,不是不敢打,是真没必要 —— 打赢了没好处,打输了可能动摇国本,这笔买卖,精明的赵匡胤才不会做。

0 阅读:0
沃克笔下趣事

沃克笔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