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是放他回中国,那将是美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美国专家发出慨叹,原来竟是为了他

史叔温情 2025-11-20 00:23:59

“要是放他回中国,那将是美国科技界的巨大损失!”美国专家发出慨叹,原来竟是为了他?中国一物理天才放弃百万年薪、美国绿卡,坦言“我是中国人!”   2024年,曹原决定回国的消息在科研圈子里悄然传开。这位28岁的物理学家刚刚结束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任期,便婉拒了美国多家顶尖科研机构的邀请,毅然决然的选择回到培养他的祖国。   波士顿飞往北京的航班上,曹原整理着过去八年在海外积累的研究笔记。从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生涯到哈佛大学的博士后研究,再到伯克利的教职经历,这些珍贵资料装满了两只行李箱。   与此同时,位于北京的中科院物理所,迎来了这位年轻的归国学者。曹原的办公室简单得令人意外:除了必备的电脑和书架,最显眼的就是那块写满演算过程的白色书写板。   回国第二周,曹原就组织起了跨学科研究团队。成员包括材料科学、凝聚态物理和电子工程等多个专业的研究人员。每周三的研讨会常常持续到深夜,不同学术背景的思维在碰撞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更令人振奋的是,团队发现了一种可能提升超导临界温度的新机制,这项研究全部在国内完成,从实验设计到论文撰写都凝聚着团队自主创新的智慧。   除了专注科研,教学工作也是曹原特别重视的。他的课堂总能把复杂的理论讲得深入浅出,还常对学生们说:“科学的魅力在于把想象变成现实,但要实现这个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当然,科研的道路从来不会一帆风顺,更何况曹原还总是把目光投向那些具有原创性但存在风险的课题。   在他看来,中国科研要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转变,就必须鼓励更多敢为人先的探索。这种开放包容的学术态度,正逐渐影响着年轻一代科研人员的思维方式。   从四川成都到麻省理工、再从伯克利回到中国,曹原的学术之路也折射出新时代科学家价值观的转变。他们不再简单的把发表论文当做目标,而是更关注研究本身对社会的贡献。   如今,曹原团队在石墨烯超导领域的研究正在稳步推进。偶尔还会有国际学术机构发来合作邀请,他都表示欢迎,但明确表示自己的科研根基已经深深扎在中国的土地上。   在这个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像曹原这样既具备国际视野又心怀家国的青年科学家,正成为中国创新体系中的重要力量。   他们的选择不仅关乎个人发展,更影响着国家科技创新的未来走向。随着更多优秀学者学成归国,中国基础科学研究正在迎来新的春天。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   信息来源: 极目新闻|“95后天才少年”曹原将赴伯克利任教,已在顶尖学术期刊发布9篇论文,被称为“石墨烯驾驭者” 文|墨海 编辑|史叔

0 阅读:57
史叔温情

史叔温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