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中国抛售美债,当地时间11月18日,美国财政部公布最新数据显示,在2025年9月,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中,日本增持美国国债,而中国、英国进行了减持。中国减持了5亿美元,持仓规模为7005亿美元,这也是2025年第5次减持,引起了美国政府的高度关注。 (信息来源:上观新闻——9月中国减持5亿美元美债,日本增持89亿美元) 美国财政部一份国际资本流动报告让全球金融圈的目光瞬间聚焦。数据显示,美债前三大海外债主的持仓出现了鲜明分化:日本逆势增持89亿美元,稳坐全球第一的宝座;英国大手一挥减持 393 亿美元,而中国则完成了当年第五次减持。 这一连串动作不只是中国外汇储备的战略调整,更照出全球市场对美债资产风险的重新考量。 从大背景来看,美国不断膨胀的债务规模是绕不开的核心原因。截至 2025 年 8 月,美国国债总额已冲破 38 万亿美元大关。 高速扩张背后,是美国长期依赖的“以债养债”模式,减税让财政收入缩水,而社会福利、国防开支等刚性支出却降不下来,导致财政赤字成了常态,2024 财年赤字高达1.8万亿美元。 更关键的是美债的信用基础正在不断动摇,三大国际评级机构都已撤销其最高信用评级,5 月30年期美债收益率一度突破5.0%的历史高位,市场对美债长期安全性的担忧显而易见。 加上美联储货币政策让人摸不着头脑,虽释放了年底前降息的信号,但通胀水平仍高于2% 的目标,关税政策还可能火上浇油,这种预期与现实的脱节,让美元的“避风港”光环越发暗。 中国对美债的减持可不是一时兴起,而是延续了多年的趋势性调整。自从 2022 年 4 月持仓跌破 1 万亿美元后,就再也没回到过这个关口,且总体一路减持。 2025 年以来更是 “增少减多”,9 月的动作只是这一长期战略的延续。核心逻辑很简单:优化外汇储备配置,规避风险。 面对美债规模膨胀、信用风险上升的情况,中国通过适度减持降低单一资产的风险,同时把目光投向了黄金等硬通货。 数据显示,中国央行已连续 10 个月增持黄金,这种 “减持美债、增持黄金” 的组合拳,既顺应了全球储备资产多元化的潮流,也是对美元资产风险的理性应对。 当下,中、英减持与日本增持的反差,反映出不同经济体对美债的不同判断。日本增持一方面和日元持续走弱有关,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其与美国的经济联动。 而英国的大幅减持,则进一步印证了美债需求端的收缩。这背后,是全球 “去美元化” 的脚步正在加快。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显示,美元在全球外汇储备中的份额已从 2015 年的 65.8% 降到 2024 年的 57.8%,越来越多国家开始重新规划外汇储备,减少对美元体系的依赖。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艾肯格林就指出,美国政府的一系列举措正在削弱美元信用,未来 “去美元化” 可能加速,而人民币国际化的审慎推进,正契合了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化的方向。 对美国来说,海外主要债主的减持潮让美债需求承压,可能推高收益率,进而增加政府融资成本,尤其是美债多靠短期滚动发行,需求不足会让再融资压力更大。 数据显示,美债认购热度正在降温,供需失衡的风险在累积。而美债市场的不确定性,也可能让全球资产定价体系迎来调整。 中国持续减持不仅避开了资产贬值的坑,还通过优化储备结构增强了安全性和稳定性,为人民币国际化添了一把力,同时也跟上了全球央行的购金热潮。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持续上升,其减持美债的动作早已超出单纯的资产配置范畴,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重要风向标。 不少国家都在密切关注中国的储备调整策略,部分新兴市场国家已经开始跟进优化外汇储备结构,减少对美债的依赖。 美国政府推动年底前高级别经济会谈,试图稳定美债预期,但 “以债养债” 的结构性问题短期内难解决,财政政策的灵活性会持续被债务规模束缚。 未来,随着美国财政状况演变和“去美元化”推进,各国储备配置的分化可能加剧,而中国会继续以审慎的方式优化外汇储备结构,维护自身资产安全的同时,为全球金融稳定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