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

云景史实记 2025-11-20 11:08:01

1969年,耿飚意外发现中国援阿尔巴尼亚的大量化肥被随意堆放在田间地头,任凭日晒雨淋失效;明明没有棉花却要求中国援建纺织厂,从中国进口棉花加工成布匹再返销中国牟利;并且阿方提出的军事项目数量远超其国防需求。 在阿尔巴尼亚的农业合作社田里,一堆堆白花花的化肥就那么露天堆着,太阳晒得袋子发烫,下雨时雨水顺着缝隙往里面渗。 咱们国家当时自己都闹化肥荒,农民种地全靠积攒的农家肥,一亩地能用上几斤化肥都算奢侈,可咱们省吃俭用帮阿尔巴尼亚建了好几个化肥厂,光爱尔巴桑的厂子一年就能产二十万吨化肥,摊到他们的地里,每公顷能分到四百公斤,这数字咱们中国农民想都不敢想。 可耿飚在农业合作社考察时,一眼就看到地里堆着一堆堆白花花的化肥,任凭日晒雨淋,好多都吸潮结块,一捏就碎成粉末,根本没法用了。 当地农民私下说,这些化肥是中国送的,不用白不用,用完了再要就是,没人当回事。更可气的是,后来化肥厂的意大利产主机坏了,阿方张口就让中国拿外汇去意大利买备件,完全不想着节约维护,简直把咱们的钱当大风刮来的。 更让人窝火的是纺织厂那档子事。阿尔巴尼亚的气候土壤根本长不出多少棉花,1964 年杜拉斯地区的农业合作社就算种棉花,产量也少得可怜,全国棉花产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可他们偏要中国援建纺织厂,咱们二话不说,把上海国棉十七厂的图纸原样搬过去,派专家手把手教技术。 厂子建好了没原料,阿方就伸手要,咱们只能动用本来就少得可怜的外汇,从别的国家买来棉花运给他们。 结果呢?他们把棉花织成布、做成衣服,自己没那么大需求,反倒硬要卖给咱们,还掺杂着不少劣质品,用咱们的原料赚咱们的钱。 当时中国国内连白糖都稀缺,白糖得从古巴进口,好多老百姓一年都吃不上几口,可咱们却要花钱给阿方买棉花让他们牟利,这事儿想起来就让人憋屈。 军事援助上的糊涂账就更离谱了。阿尔巴尼亚就那么点地方,国土才 2.87 万平方公里,人口刚到 300 万,就算有国防需求,能需要多少武器? 可他们列的援助清单长得吓人,又是建兵工厂,又是修弹药库,还要坦克、火炮、战机,数量多到能装备 30 万军队,远远超出了他们实际的国防需要。 耿飚去军事基地考察,看到好多中国援助的火炮、装甲车就露天扔着,连个遮雨的棚子都没有,炮管都锈得发黑,可阿方还在催着要新的装备。 更过分的是,咱们援助的优质钢材,他们不用来搞生产建设,反倒截成段当电线杆,路边堆得到处都是。 咱们自己都舍不得用的高标号水泥和钢筋,他们拿去修烈士纪念碑,2.8 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建了一万多座,把珍贵的物资当儿戏。 要知道,当时中国正处在最困难的时候,帝国主义封锁着咱们,苏联又撤走了专家、撕毁了合同,国内好多地方老百姓还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工人月薪平均才 30 块,农民一年收入也就几十块,可从 1954 年到 1969 年,咱们给阿尔巴尼亚的援助累计高达 100 多亿元人民币,摊到每个阿尔巴尼亚人头上有三四千块,够咱们农民干半辈子的。 阿方领导人还理直气壮,霍查说 "你们有的,我们也要有,向你们要帮助就像弟弟向哥哥要",谢胡更直接:"我们不问你要,能向谁要呢?" 后来李先念总理去访问,忍不住问谢胡什么时候还钱,对方压根没当回事。 耿飚看着这些乱象,寝食难安,他实在忍不住,给中央写了封长信,把所见所闻全说了,呼吁调整援阿策略。 他说援助得量力而行,还得看对方会不会用,像这样有求必应,既加重咱们的负担,又养懒了他们。李先念后来夸他胆子大,敢说真话,这真话背后是多少中国百姓的血汗啊。 直到 1978 年,中国终于停止了对阿援助,结果阿方立马翻脸,之前的 "兄弟情谊" 全抛到了脑后。 想想那时候的中国,自己还在困难中挣扎,却把最好的东西送给 "兄弟",可换来的不是珍惜,而是浪费和算计。 耿飚看到的不是个别现象,是一种被惯出来的依赖和贪婪,这不仅是物资的损失,更是对善意的践踏。 这些往事不是要翻旧账,而是让人记得,善意从来都该被珍惜,援助也该有底线,不是毫无原则的付出。 参考信息: 《耿飚回忆录》 披露“援阿”内情1998-02-01 来源:文摘报  我有话说

0 阅读:0

猜你喜欢

云景史实记

云景史实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