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吨“沉睡氢弹”被击中,北约火速大撤退,乌:都怪俄干的好事。   据外媒报

波览历史 2025-11-20 11:13:25

4000吨“沉睡氢弹”被击中,北约火速大撤退,乌:都怪俄干的好事。   据外媒报道,11月17日夜,俄罗斯对伊兹梅尔港口基础设施的袭击造成了大范围的破坏,一艘载有4000吨液化天然气的土耳其籍LNG运输船“ORINDA”被无人机击中,500米外的北约成员国罗马尼亚就启动了紧急撤离。   普劳鲁村的村民连牛羊都没来得及细捆,就被军警护着往内陆转移,边境公路上全是拉着行李和牲畜的车辆。   这可不是北约第一次面对俄乌冲突的边境风险,但这次的反应透着股前所未有的慌张。   2022年俄军空袭敖德萨港时,距离边境更近的罗马尼亚村庄连警戒都没加,更别说全员撤离。   差别就出在被击中的目标上,这次是载着4000吨液化天然气的“奥林达”号,这种船被业内称为“移动的爆炸物仓库”,不是虚话。   低温存储的液化天然气一旦泄漏遇火,体积会瞬间膨胀600倍,4000吨的量爆炸威力相当于2000吨TNT炸药,1公里内的建筑会被冲击波夷平,有毒气体云能飘出5公里远。   乌克兰消防部门拼了3天3夜才控制住火势,期间港区变电站被连带炸毁,3艘货船和1艘油轮受损,直到18日才敢说“排除全面爆炸风险”。   这要知道伊兹梅尔港紧挨着多瑙河,和罗马尼亚边境就隔一条窄河,直线距离500米。   要是真炸了,冲击波和有毒气体会直接跨境,按照《北大西洋公约》第四条款,北约成员国领土受威胁时,所有成员国得协调应对,搞不好就得直接派兵。   罗马尼亚这波“撤退”,表面是避险,实则是不想成为触发北约参战的导火索,网友说得实在,“平时喊着‘共同防御’震天响,真要摊事了,第一个想的还是自保”。   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第一时间把矛头指向俄罗斯,在视频讲话里痛批“俄无视平民安全”。   但他没提的是,就在遇袭前一周,乌军刚用无人机袭击了俄罗斯新罗西斯克港的石油码头,导致俄最大炼油厂之一的卢克石油暂时停产。   俄罗斯外交部发言人扎哈罗娃直接晒出证据,称“乌军今年已袭击俄民用能源设施17次,每次都公开庆祝”,这次袭击就是“对等回应”。   俄乌之间的“能源战”早就不是秘密,只是之前都盯着炼油厂、变电站,这次打到了LNG船,把风险拉到了新高度。   换个角度看,土耳其的反应更耐人寻味。遇袭的“奥林达”号挂着土耳其国旗,土耳其作为北约成员国,按理说该站乌克兰这边,可实际呢?   袭击发生后,土耳其先是暂停了所有往返乌克兰港口的LNG运输,接着能源部长阿尔帕尔斯兰·巴伊拉克塔尔就公开表示,“将加速推进俄土天然气枢纽项目,2025年底前启动运营”。   要知道这个枢纽是俄土合建的,建成后俄罗斯会通过土耳其向欧洲输气,土耳其能赚足过境费。   这下就清楚了,俄军击中国旗船不是误判,就是敲山震虎,警告土耳其别一边赚俄的钱,一边给乌克兰当运输跳板。   北约内部的分歧这时候也藏不住了,罗马尼亚撤人后,波兰悄悄把两套“爱国者”防空系统挪到了东部边境,还增派了200名士兵;可保加利亚却公开反对北约增兵,称“不想把本国变成战场”。   更有意思的是欧盟,之前红海危机时,欧盟火速搞了“阿塔兰塔”联合护航行动,这次黑海出了这么大的事,却只让成员国“各自加强边境防御”,连个统一的应对方案都没拿出来。这哪是“集体安全”,分明是各扫门前雪。   可能有人觉得,民用设施遭袭就是战争罪,但现实是,俄乌早就陷入了“以牙还牙”的循环。   2025年9月乌军袭击新罗西斯克港时,炸的是民用石油码头,导致附近居民区停电两天;俄军这次击袭LNG船,也盯着“民用枢纽”的定位。   这场危机最直接的影响,已经传到了普通人的饭碗里,伊兹梅尔港是敖德萨港遭袭后,乌克兰仅剩的两个大型粮食出口枢纽之一,承担着全球3%的小麦出口量。   袭击导致港口停运5天,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数据显示,11月18日全球小麦期货价格直接上涨3%,埃及、黎巴嫩这些依赖乌粮进口的国家,已经开始紧急囤粮。   对比之下,红海危机时欧盟还能联合护航保航运,这次黑海航运受阻,欧盟却集体沉默,足见在自身安全面前,所谓的“全球责任”有多脆弱。   乌克兰骂俄罗斯“不讲底线”,俄罗斯说乌克兰“先开的头”,北约一边喊着“支持乌克兰”一边往边境增兵自保,土耳其在俄欧之间左右逢源。   一场LNG船遇袭,把各方的算盘都摆到了台面上。战争从来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各方利益的撕扯,只是最无辜的,永远是那些被迫离开家园的普通人。  

0 阅读:0
波览历史

波览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