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活着的文明!”这是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核心观点,他

老阿七说史 2025-11-20 11:16:44

“中国不仅是一个国家,更是一个活着的文明!”这是英国学者马丁・雅克的核心观点,他在多年研究与公开演讲中多次强调这一论断。 他说中国是用自己的文明逻辑在发展,这句话引发广泛共鸣,正因为它说出了很多西方人一直搞不明白、又不愿承认的一个事实:中国是另一个 “范式” 的存在。 在西方主导的叙事里,一个国家的现代化路径只有一条:走向西方,变得 “像我们一样”。 于是,民主、选举、自由成了评判一个国家 “进步” 的标准。他们看中国总是戴着这副有色眼镜, 但马丁・雅克提醒世界,如果你始终用一把尺子量所有国家,那你永远读不懂中国。 他之所以能说出这番话,不是因为他站在中国立场,而是因为他花了几十年时间认真研究。 他发现,中国的发展是一种延续几千年的文明思维。 这个思维方式,跟西方最大的不同是,他靠不断调整、逐步演化来修正问题。 这种 “文明型国家” 的概念,由中国学者张维为创造性提出并系统阐释,指的是中国将 “民族国家” 与 “文明国家” 融为一体,也是马丁・雅克认为理解中国的钥匙。 他说,西方国家的身份认同,大多靠边界、语言和民族来维系,而中国靠的是一种叫 “文明” 的东西。 不管政权怎么变,不管王朝怎么更替,大家始终觉得自己是 “中华儿女”。这种认同是从小生活中、语言里、家庭观念中自然传承下来的。 你可能没注意,中国人从小就知道自己姓什么、祖先是谁、家从哪来。这种文化记忆,是文明的一部分,也是中国社会稳定和凝聚力的重要原因。 换句话说,中国的国家统一,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也依托于一整套深厚的文明系统,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马丁・雅克还提到,西方一直搞不懂,中国的政府为啥能持续稳定地推进长期政策。 他认为,这跟中国人看待 “政府” 的方式有关。 在很多中国人眼里,政府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只要它能把事做好,民众就会支持它。 这种 “实用主义” 的治理观念,来自中国几千年的政治传统。 而在西方,很多政策一到换届就推倒重来,缺乏连贯性。 这也是为什么他们很难理解中国这样一个超大国家,怎么能在几十年间稳定推进脱贫、发展、高科技这些复杂工程。 马丁・雅克的意思很明确:中国能做到这些,不是因为体制特殊,而是因为文明底子深厚。 他还特别强调一点,中国的文明不是封闭的,而是有吸引力的。 你看历史上,不管是元朝还是清朝,哪怕是外族建立的政权,最后也会主动融入中华文化。 中国更注重平等、尊重、多边,他提到中国提出的一系列全球倡议,像全球发展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等等,其实背后都有一个共通的理念:世界不是只有一种声音,也不是只有一种发展模式。 中国在参与全球事务时更多是有一种 “文明责任感”,比如共建 “一带一路”,不仅是搞经济合作,更是搭建一种文明交流的通道。 在马丁・雅克看来,这种方式更容易被世界多数国家接受,因为它更讲究尊重与互动。 他认为,这种文明主张未来可能会成为国际关系的新标准。因为世界已经不是一个声音说了算的时代了,各种文化、各种制度、各种想法都要有话语权。 而中国,正是用自己的方式参与到这种新秩序的塑造中来。 马丁・雅克还提醒西方,如果他们还抱着 “历史终结” 的幻想,总觉得自己的制度是终点,那他们迟早会被现实打脸。 当下全球格局正在变动,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越来越强,过去那种 “由上而下” 的国际秩序正在松动,中国的文明型国家逻辑,正在为世界提供另一种选择。 在这个多变的时代,谁能真正理解文明的力量,谁就更有可能找到未来的方向。 你怎么看?你觉得中国的 “文明型国家” 概念,会不会成为未来国际社会理解东方的一个新坐标?欢迎留言讨论。

0 阅读:0

猜你喜欢

老阿七说史

老阿七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