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山由纪夫罕见发飙:中国当初不追究日本赔款,是因日本认可台湾归属中国,如今高市早苗却借题发挥,甚至放话要在突发时参战。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在人民大会堂签署的联合声明中,日本政府明确承认“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份文件背后,藏着周恩来总理的深谋远虑——中国放弃对日战争赔款的条件,正是日本在台湾问题上作出政治承诺。 当时的中国,刚经历十年动荡,经济总量不足日本的十分之一,却选择用战略克制换取和平发展空间。这种智慧,让战后中日关系得以在互信中稳步前行,双边贸易额从1972年的10亿美元飙升至2024年的3500亿美元。 但历史的车轮在2025年突然转向。11月7日,高市早苗在国会答辩中抛出惊人言论:若台海发生武力冲突,日本可能依据2015年通过的《安保法案》行使集体自卫权。 这个表述与安倍晋三的“台湾有事论”一脉相承,却更添几分火药味——她首次将日本介入台海从“可能性”变为“行动指南”。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位首相上任后推动的防卫预算连续三年暴涨,2025年度防卫费已达9.9万亿日元,占GDP的1.8%,距离2027年2%的目标仅一步之遥。 这场政治豪赌的背后,是日本右翼势力对历史记忆的集体篡改。他们刻意淡化1945年《波茨坦公告》确立的国际秩序,选择性遗忘日本曾通过《马关条约》强占台湾50年的历史伤疤。 高市早苗多次参拜靖国神社的行为,与她在台海问题上的激进表态形成诡异呼应——当加害者试图将自己包装成“受害者”,当殖民历史被改写成“共存史”,这种历史虚无主义正在撕裂亚洲的和平共识。 面对挑衅,中国的回应展现出大国定力。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的三连问掷地有声:“日本究竟要把中日关系引向何方?是否准备好承担干涉他国内政的后果?能否承受地区局势失控的风险?”这种不卑不亢的态度,与1972年中国放弃战争赔款时的战略克制一脉相承。 不同的是,今日的中国已有足够底气——2024年GDP达18.5万亿美元,是日本的3.8倍;海军拥有3艘航母、80余艘驱逐舰,远超日本海上自卫队的4艘准航母、46艘驱逐舰。 在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中国是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这种克制与实力并存的风范,让国际社会看到真正的和平力量。 鸠山由纪夫的愤怒,恰恰折射出日本社会的深层裂痕。当高市早苗在国会慷慨陈词时,东京街头正涌动着4万人的护宪游行队伍,他们高举“反对军备扩张”的标语,与右翼势力的扩军论调形成鲜明对比。 这位前首相在多个场合重申:“日本绝不能成为美国的棋子,更不能重蹈军国主义覆辙。” 他的声音,与菲律宾、澳大利亚等国政客的涉台强硬言论形成有趣对比——当这些国家试图用对华强硬换取美国政治支持时,日本却因深度绑定的经贸关系陷入两难:2024年,中国仍是日本最大贸易伙伴,对华出口占其外贸总额的22%,这种经济依存度,岂是“驱逐外交官”的威胁能割裂的?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1972年,中国用放弃赔款的善意,为中日关系铺就和平轨道;2025年,日本某些政客却试图用军事冒险撕毁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 这种倒行逆施,不仅让日本在国际社会陷入孤立——美国在涉台问题上的“战略模糊”早已暴露其盟友价值的斤斤计较,更让日本民众承受着军费激增带来的民生压力——2025年防卫预算中,2.3万亿日元用于采购美国武器,这种“保护费”式的军购,究竟保护了谁? 在维护国家主权与地区稳定之间,真的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吗?当某些国家沉迷于地缘博弈的零和思维时,是否有人还记得,1972年那份联合声明中,中日两国曾共同许下的和平承诺?欢迎在评论区留下你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