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俄密谈达成二十八条协议!? 11月19日,“美俄就俄乌冲突达成28点和平框架协议”的消息,持续发酵,多家权威媒体披露最新动态: 双方上月24-26日在迈阿密闭门会谈三天后,美方已牵头形成涵盖领土、军事、欧洲安全等四大板块的方案,白宫仍坚持“本月底达成、最快本周公布”的时间节点。 而当日美国陆军部长率高级代表团抵达基辅,计划与泽连斯基会面施压,让这场绕开乌克兰与欧洲的秘密谈判更添悬念。 协议核心条款细节进一步曝光: 要求乌克兰承认俄对顿巴斯及克里米亚的实际控制权,部分条款提及“领土租赁”模式,由俄方支付租金获得合法控制权; 军事上需削减半数军队、销毁远程武器,10年内不得加入北约并接受国际监督; 欧洲安全方面则明确限制北约东扩,回应俄方核心关切。 该方案被指借鉴特朗普政府促成加沙停火的模式,美方意图抽身转向亚太,俄方则欲固化战场既得利益。 各方态度依旧撕裂。 美俄官方仍态度模糊,俄方外交部及克宫均否认“有新突破性进展”,仅承认基于此前阿拉斯加快晤原则沟通; 乌方官员确认知晓美方计划,但泽连斯基仍明确拒绝“损害领土完整的协议”,超70%乌民众反对割让领土; 欧洲多国因被边缘化持续不满,此前17方联合声明已明确支持乌领土完整,反对武力改变边界。 协议落地仍面临多重死结:乌克兰未参与核心谈判,“领土租赁”等条款与乌方主权诉求完全对立,缺乏合法性;美方高层访乌施压虽显强硬,但欧洲盟友的反对及美国国内亲乌派抵制,可能导致西方阵营分裂; 俄方此前多次违背国际协议,其承诺难以获得信任,而17方联合声明也为乌方提供了外部支持。 即便协议无法生效,这场传闻已成为大国博弈的工具:美方借高层访乌施压、试探各方底线,俄方借否认姿态规避压力同时塑造“和平形象”,乌克兰与欧洲则被迫直面被边缘化的风险。 说到底,这场持续发酵的风波,本质是大国利益的博弈。 真正的和平需尊重当事国主权,让各方平等参与谈判,而非大国闭门交易。 当前来看,这更像是一场战略试探,其落地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它所暴露的国际秩序困境与大国博弈逻辑,值得全球警惕。 上联:江山不老。诚邀下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