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

文史小将 2025-11-21 01:01:50

现在全球科技圈,尤其是美国硅谷,很多人谈起印度员工,已经从早年的“羡慕他们能说会道、晋升快”,变成了如今的“怕了,真怕了”。 曾几何时,在硅谷核心区,提起印度裔工程师,大家眼里总带着点羡慕——他们说话利索、人际圆滑,升职就像坐火箭一样快。 看一组常被忽略的数据:美国每年的技术类H-1B签证,有72.3%都给了印度裔,而华裔拿到的只是零头。这真的是因为印度人才多吗? 其实,答案隐藏在TiE这种职业社群里。在这种组织的运作下,求职不再是单打独斗,而是一种有人带路就能“通关”的游戏。 硅谷大厂动辄几千美元的内推奖金,被印度裔弄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资深员工不只是递简历,还会全方位辅导同乡,从最新技术题库到面试官喜好,甚至部门内部的权力关系,全都详细交底。相比之下,华裔或其他族裔的求职者还在靠个人努力,这不仅是起跑线的差距,更是信息和资源的差距。 这种从教育阶段就开始的准备也很关键。印度理工学院虽然录取率低,但课程设计早早就训练学生的项目管理和表达能力。结果是,当华裔工程师还在埋头做技术时,印度裔同行早已学会如何在会议上发声,把普通工作表现得像100分功劳。 进入公司后,晋升也有套路。有统计显示,华裔贡献了70%的技术专利,但项目负责人中82%却是印度裔。这是“做”和“说”、“干活”和“管人”的差别。 华裔工程师往往只专注完成任务,而印度裔更擅长向上管理,跨部门展示自己。一旦关键岗位被占,后续连锁反应明显。 比如波音前CEO丹尼斯就把公司印度裔员工从1000人扩充到2万人,研发和采购等核心岗位几乎被包圆。谷歌内部文件也显示,高管提拔下属时,常是同校校友占满,形成强大的信任链条。 这种族裔内部抱团,使得非印度裔员工不仅面临信息不对称,还在晋升上受到隐形阻碍。数据显示,2015到2024年,华裔在硅谷的占比从25%降到9%,印度裔则升到43%,这不是偶然,而是生态位系统性替代的结果。 这种抱团力量也扩展到资本领域。到2023年,印度裔掌控的风险投资超过800亿美元,资金精准流向同乡创业项目。美国600家独角兽公司中,印度裔创办的就有72家,超过其他族裔总和。TiE等组织安排导师指导新人避坑、对接资源,有时甚至能影响大厂决策,例如谷歌印度外包团队曾成功迫使公司涨薪30%。 不过,过度抱团也带来问题。波音737MAX坠机背后的软件缺陷,被指与印度外包团队有关;AI公司Builder.ai所谓的“人工智能”,实际上是2000名印度程序员在后台操作; 星巴克在印度裔CEO的管理下推出不适合美国市场的产品,单店销售额从增长12%跌到负增长4%,股价也腰斩。 马斯克接管推特后,对印度裔高管的大规模清洗,也反映了这种抱团过度带来的行业反感。2024年,美国直接解雇的印度裔CEO有74人,被迫离职的达到191人。 从最初的羡慕,到现在的警惕,硅谷的态度反映了对“赢家通吃”规则的反思。 印度裔这种从招聘、晋升到资本的闭环模式,显示出极强的资源整合能力,但当它排斥异己、忽视技术本身时,就开始侵蚀创新的根基。 代码不会因为人情世故跑得更快,飞控系统也不会因为老乡开发就更安全。硅谷最终的繁荣,还是要靠实际价值创造,而不仅仅是会议桌上的长袖善舞。

0 阅读:39

猜你喜欢

文史小将

文史小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