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都知道,中日打不起来,虽然中国海军总吨位是日本的3.2倍,灭了日本不存在任何障碍,但高市只是嘴上说说,并未付诸行动,我们不能因为她“心怀妄念”,就“断其祭祀、绝其苗裔”。 日本首相高市早苗的一系列言论总能引发关注,之前她就时不时在公开场合发表针对邻国的强硬表态。 这次甚至直接在涉台、历史认知等敏感问题上大放厥词,引得不少人担心这种口无遮拦会不会激化矛盾,进而引发冲突。 高市早苗最近又一次成了日本政坛的“话题人物”,她在多个场合谈到台湾问题、历史认知问题,语气强硬,态度鲜明,甚至在防卫政策方面也频频发声。 试图强化日本在区域安全中的“存在感”。这类言论一出来,网上的舆论自然就炸锅了,一些人开始担心日本是不是要走上军国主义老路,甚至有人忧虑中日冲突的可能性。 但如果把这些话放在日本国内政治的语境里看,就会发现她更多是为了给自己拉票、争取右翼支持,并不是真的要推动什么实质的外交政策。 日本政坛里,像高市这样的政治人物其实不在少数,尤其是近年来,自民党内部派系博弈激烈,谁能在媒体上刷存在、谁能在右翼选民群体中有影响力,往往就能在党内斗争中占据优势。 她的这些言论,更多是为了巩固自己在党内的地位,以及为今后更高的政治位置铺路。看看日本内阁目前的政策走向,哪一项真的是根据她的说法调整的? 没有。这就说明,这些话更多是“表演型发言”,而不是“行动型政策”。另一方面,从中国角度看,中日关系虽然存在结构性矛盾。 比如东海划界、历史问题和台湾问题,但中国一直在强调和平发展、睦邻友好,外交部和国防部多次表达过不希望看到地区紧张局势升级。 中国海军的规模确实远超日本,这是事实,根据多个国际军事数据库和专业机构的统计,目前中国海军的总吨位和舰艇数量都位居世界前列,远超日本的海上自卫队。 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有任何主动挑起冲突的意图。相反,中国更希望通过稳定的区域局势来保障经济发展和国家安全。 而且,日本虽然在军事上受到和平宪法的限制,但近年来也在不断试图突破这些限制,比如修改安保法案、增加军费预算、引进远程导弹系统等。 这些动作确实值得警惕,但并不代表就要“打起来”。这些政策的背后,是日本对“安全焦虑”的反应,更是对美国印太战略的一种配合。 说到底,日本现在的安全政策拿的是“美国剧本”,高市再怎么喊话,也没那个能力单方面决定对中国的政策走向。 国际社会也不是傻子,谁真要挑事,谁就得付出代价。中日两国都是全球第二、第三大经济体,任何形式的冲突都会对整个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 尤其是在当前全球供应链还在恢复的背景下,更没有哪个国家愿意看到这两个“经济大哥”翻脸。说白了,打仗这事成本太高,收益太低,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 想想俄乌冲突、巴以局势,哪个不是一场灾难?日本更清楚,一旦引发热战,自身安全根本无法保障。所以,高市早苗那些“高调发言”,我们可以关注,但没必要太当回事。 她想要的是舆论流量和政治资本,不是战争命令。我们也不需要因为她的几句“妄念”就情绪激动,更不是什么“断其祭祀、绝其苗裔”的大动作,那是古代的思维。 现在讲的是稳定、发展、合作。对付这种“嘴上厉害”的人,最好的回应其实就是一句话:看行动,不听嘴炮。 当然,并不是说她说什么我们就可以完全忽略,该批评的时候也要批评,尤其是在历史认知问题上,日本一些政客确实有“选择性失忆”的倾向,对待历史不够诚实。 这是中日关系中最敏感的问题之一。中国历来主张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但前提是对历史不能篡改,不能美化侵略。这方面我们的立场一直很明确,也得继续坚持。 说到底,中日关系虽然不能说风平浪静,但也远不到“兵戎相见”的程度。高市的言论虽然引人关注,但她并不是能拍板政策的人物,更不是军事行动的决策者。 她能说话,我们也能听着,但别被带节奏,别让情绪左右判断。国家之间的博弈,看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更稳得住、谁更有战略定力。 中国的态度其实很明确,和平发展不代表软弱,维护主权不等于挑衅,讲道理但也不怕事。有底气,也有智慧,这才是真正的大国风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