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中国一高级干部访日期间,不顾多人劝阻非要去靖国神社,回国后就被中纪委开除了党籍,可他却说:我是清白的。 1985年,中国一位资深干部在访日期间引发了不小的风波。那年10月20日,他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副会长的身份,带领一个文化代表团抵达东京。这次出访正值中日邦交正常化十几年后,两国关系处于较为稳定的阶段,民间交流频繁活跃。代表团成员多为文艺界人士,携带着书法作品和文学资料,旨在通过展览和讨论,促进两国文化互鉴。行程从东京启动,先是中日政治家书法展览会,这类活动本是友好合作的常规形式,却在后续安排中埋下隐患。周而复当时正酝酿一部以抗日战争为主题的长篇小说,名为《长城万里图》,这部作品计划分六卷,需大量史实支撑,尤其是日本军阀侵华的具体细节。他在日程中添加了东京几处历史遗址的考察项目,其中靖国神社被列为重点,以获取一线资料。日方陪同人员很快协调时间,周而复将完整行程上报中国驻日大使馆,使馆在收到后未立即反馈,这让计划得以推进。 靖国神社作为日本供奉战死军人的场所,自明治时代起就承载着复杂的象征意义。二战后,它因供奉包括甲级战犯在内的亡灵而备受争议。中国政府和民众视其为军国主义残余的象征,多次表达强烈反对。1985年8月,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以官方身份参拜该神社,已引发中韩等国的外交抗议,这为周而复的行程增添了额外风险。代表团内部很快有人察觉到这一安排,一些成员私下指出,神社的性质敏感,里面记录的战犯名单涉及侵华罪行,公职人员涉足易生误会,影响国家形象。周而复坚持这是为小说创作所需,能提供侵华时间线和战役细节,与个人抗日立场一致。他上报使馆后,四天内未获反对,便视作默许,继续执行。使馆工作人员后来通过电话和面谈方式表达关切,强调作为党员和干部,行为需严守外事纪律,神社的政治意味浓厚,可能被外界解读为对旧日军势力的认可。周而复解释这是学术考察,行程已正式备案,无需调整。 11月10日上午,代表团车辆途经神社附近,周而复指示停车,独自进入。他未进行任何礼仪动作,仅作为观察者浏览展室,抄录甲级战犯名单,如东条英机和土肥原贤二的侵华起始日期,以及相关战役关联。过程中,他向几位年长日本人询问战争旧闻,记录下卢沟桥事变和南京事件的细节,整个过程低调进行,未拍照或宣扬,持续约一小时。离开后,代表团继续下午的文化会议,周而复分享抗日文学心得,突出历史教训对和平的意义,未提及此事。晚上,他整理笔记,将资料融入小说大纲,补充侵华章节框架。当晚,使馆收到国内紧急指示,禁止公职人员进入神社,指出该场所违背中方原则。文化参赞告知周而复,此举已违规,他回应行程上报及时,使馆反馈滞后,也应分担责任。参赞建议内部处理,避免扩散,周而复强调是为文学服务,非支持军国主义。 次日,代表团走访其他文化点,周而复讨论中日友好路径,如联合文学节。11月12日返京,他面对媒体简述访日成果,聚焦书法和戏剧交流。回国后,他继续修改小说,利用新资料扩展情节。但事件上报高层,调查启动。周而复提交书面报告,说明取材目的,仅观察无礼仪事实。中央纪委调阅使馆档案和团员证言,发现上报存在但通知延误。团员确认多人劝阻,提及政治风险和国家尊严,周而复未采纳。1986年2月,中央撤销其党内外职务。3月4日,《人民日报》头版刊文,中纪委宣布开除周而复党籍,指出违反外事规定,损害国家形象,还涉及其他细项,如观看不适宜节目。周而复对处分表示不服,向熟人陈述清白,取材系抗日需要,与立场相符。他否认附加指控,认为描述偏差。 此事公布后,国内舆论广泛讨论,许多人质疑老党员举动。周而复减少社会活动,宅居家中,继续小说创作,但处分影响其文艺界参与。他整理使馆文件和手稿,准备申诉材料,证明参观与揭露侵华相关。日本媒体报道此事,引发两国间议论,日方部分观点称神社有文化层面。周而复私下与友人交谈,点出使馆环节延误,但处分已定,他转而专注文学。《长城万里图》逐步完成,融入资料,强化抗日内容。文艺界有些人私下认为处分从严。周而复通过写信上诉,列出事实要求复核。事件余波下,中日交流项目略缓,但很快恢复。小说出版后,读者注意到侵华描写的真实性,有人联想到其经历。他的书法展览机会减少,生活圈子收窄。 周而复对处分持续不满,一次次寄材料给中纪委,详述参观是为小说侵华部分所需,使馆指示延迟等情况。有些老同志私下支持,认为处分值得商榷。1999年,一杂志文章将他与贪腐案人物并列,称其贪婪。周而复86岁时,向法院起诉侵害名誉权。案件上报,中纪委复审档案,核对记录、团员证词和小说的关联。2002年9月18日,下发文件:确认取材目的,其他指控不实,但违规属实,将开除改为留党察看一年。他拒绝重入,保留原党龄。此后,他平静度日,专心写作和练字。2004年1月8日,周而复在北京病逝,享年90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