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

纸上点将 2025-11-21 20:50:29

日媒曝出重磅:首批约6吨北海道扇贝已经运往中国!可真正让人好奇的是——是谁在买日本海鲜?一查才发现,竟是日本在中国设立的公司出手的。回想2011年,日本福岛核电站出大事,那场大地震加海啸把核反应堆搞崩了,辐射水漏得满地都是。 2011年3月11日,日本东北部海域突发里氏9.0级地震,引发高达14米的海啸,直击福岛第一核电站。电站六座反应堆中三座失控,冷却系统瘫痪,核燃料棒熔化释放大量放射性物质,包括铯-137和碘-131。事故造成超过15万人疏散,周边海域污染扩散,东京电力公司开始积累处理水。截至2023年,这些水已超130万吨,主要含有氚等难以去除的同位素。日本政府决定通过稀释后排入太平洋,计划持续30年以上,每年排放量约3.12万吨。 国际原子能机构在2023年7月发布评估报告,认为日本方案符合安全标准,但报告依赖日方数据,缺乏独立采样,引发全球质疑。中国作为日本水产品最大市场,2023年前占比达42%,年出口额超870亿日元。排放启动当日,中国海关总署发布第103号公告,全面暂停日本水产品进口,理由直指放射性污染风险。这一禁令覆盖所有品类,包括扇贝、海参和鱼类,旨在保护消费者健康和食品安全。 禁令落地,日本水产行业遭受重创。2023年9月,对华出口额骤降99.3%,仅剩5868万日元。主力产品如扇贝出口量归零,北海道渔港库存积压,部分转为饲料。2024年上半年,对华出口额进一步跌至35亿日元,同比下滑92.3%。整体农林水产出口额降57%,螃蟹、鲑鱼和鲣鱼出口分别减90%、88%和77%。日本渔民生计受挫,小型合作社抛售库存,加工厂生产线停摆,冷库成本飙升。 中国市场转向替代来源,冷水虾进口量2023年10月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15.3%。国产海鲜销量攀升,挪威三文鱼和俄罗斯蟹类填补空缺。禁令虽“一刀切”,但政策细节留有空间:香港和澳门明确排除东京、福岛等10个高风险都县,内地执行中认可非核心区产品,前提是提供完整辐射检测报告。这一“漏洞”成为日方突破口,北海道鄂霍次克海域产地恰好避开名单。 日本企业早在中国布局分支机构,如伊藤忠商事等巨头,握有本地渠道和政策熟悉度。2024年,这些公司在华实体成为关键桥梁,利用合规手续进口“安全区”海鲜。首批6吨北海道扇贝于11月从札幌港启运,抵达太仓港后,海关查验产地和检测报告,铯含量低于0.1贝克勒尔每升,最终通关。类似案例在福州水产对接会上频现,日企代表分发证明文件,推动餐饮渠道订单。 这些分支操作精准踩线,每批货物附第三方实验室报告,覆盖氚、铯和锶指标。餐饮业需求未断,高端日料店青睐北海道扇贝的原产标签,食客通过二维码验证数据。日企还采用加工回流模式,将扇贝运至江苏工厂清洗蒸煮,成品分销韩国和美国,部分回流日本摊薄风险。2024年12月,中国进口日本扇贝达5.38万吨,虽远低于巅峰9.56万吨,但保住份额靠本地网络渗透。 政策套利本质上是渠道与合规的结合。在华日企分析消费心理,提供定制包装和监测链接,避免超市直接上架,转而从餐饮突破,再渐进商超。2025年6月,中日首脑会谈后,中国海关总署废止第103号公告,有条件恢复37个地区进口,包括北海道和青森县,但福岛等10都县仍禁。首批恢复产品需日方提供监管材料和监测技术证明,确保无污染风险。 恢复初期,首批北海道扇贝因检测存疑滞留青岛港,后经补充材料放行。11月7日,日本海鲜时隔两年再度输华,青森盐渍海参跟进出口。2025年对华出口额回升至1681亿日元,但连续两年下滑,远未达禁前水平。日本农林水产省数据显示,失去中国市场后,转向欧美难补缺口,运输成本升20%以上,利润压缩。

0 阅读:2

猜你喜欢

纸上点将

纸上点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