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

幕沧小澜 2025-11-22 19:52:00

中国每年有470万匹马被屠宰,可是在国内几乎看不到有人吃马肉,这些马肉都去哪了?原来,它们都悄无声息地流向海外,构建起一个年产值数十亿元、却鲜少人知的“隐形帝国”。 这一切,其实和中国人的生活习惯有很大关系。内蒙古、新疆这些地方的牧民,早就把马肉当日常吃食,在冬天烟熏腊制,成了御寒的主力。但只要往内地走一步,情况就完全变了。 马对很多中国家庭来说,是勤快的老伙计,是田地里的帮手,谁也不觉得该把马肉端上饭桌。于是市场冷到几乎没温度,卖马肉的摊位都难找,养马户压根指望不上靠国内市场挣钱。 和国内市场的冷清相反,外头的世界就热闹多了。法国、比利时一些超市里,马肉火腿、香肠排得整整齐齐,还有日本人喜欢的马肉生吃。 中国企业抓住了商机,发展起冷链物流和精细分级,实现了“田间到餐桌”的无缝衔接。马肉被冻得比冰箱里的牛排还新鲜,仅用两天时间就能端到东京的餐厅,满足挑剔的日本食客。 这场跨国买卖,隐藏着中国企业极强的组织和技术能力,一批专业的养殖场、屠宰厂和冷链团队像齿轮一样运转,把国内没人要的马肉变成了海外抢手货。 但谁都知道,把鸡蛋全放在一个篮子里总是危险的。这条跨境生意链其实挺脆弱,毕竟一切都依赖国外消费者的胃口。 只要哪天海外需求下滑,或者进口政策变一下,整个产业链立马会陷入被动。养马户没了下家,冷链工厂也可能闲得发慌。这种靠出口赚钱的模式能走多远,几乎全看外部形势变不变。 国内市场就更尴尬,除了极小部分马肉,被灰色地带的商贩偷偷混进牛羊肉里卖个低价,大多数马肉长年积压,正规渠道要开拓新市场几乎是场硬仗。 有企业琢磨出做宠物零食,让马肉摇身一变成为猫狗口中的高级食品;也有厂商想着能做成营养补剂,从“健康”这条路去试水消费市场。可国人认知要改不是一朝一夕,走到这一步,大家心里其实都很清楚,这条生路还很漫长。 中国的马肉,看似冷门,却承载着一个巨大的产业链。海外抢着要,国内却迟迟不愿放下心理负担。 那些在海外餐桌上大受欢迎的马肉,其实背后是片养殖场和一条产业链日复一日的努力。其实,马肉如何找到“归宿”,不仅关乎钱,更关乎文化和习惯。

0 阅读:46
幕沧小澜

幕沧小澜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