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能秘密地把白求恩的

孔甲丙今说史 2025-11-23 01:55:33

1939年,白求恩被埋葬在河北唐县,由于他在前线战死,交通队只能秘密地把白求恩的尸体伪装成一个重伤的人,然后连夜赶路,将他送到了后方的于家寨。 白求恩这人,从小就不是安分的主。1890年出生在加拿大安大略省一个牧师家庭,祖父是有名外科医生,他1916年大学毕业后立刻报名参军,去欧洲战场当担架员,亲眼见过战壕里士兵怎么死的。一战结束后他继续学医,1923年拿下英国皇家外科学院院士,专攻胸外科。那时候他已经得过肺结核,被判死刑那种,结果他自己要求做当时成功率极低的人工气胸手术,活下来了,从此对死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 得了绝症还能把自己救回来,这事儿放在谁身上都得变一个人。白求恩出来后彻底豁出去了,手术刀玩得越来越狠,发明了好几种胸外科器械,在蒙特利尔当胸外科主任时已经很有名。但他不满足于坐在大医院赚钱,1935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1936年西班牙内战一爆发,他二话不说就带着输血队上了前线,马德里战场上他搞的移动输血站救了无数人,72小时输血500多次,创了纪录。 1938年他听说中国在抗日,直接带着加美医疗队跑来,先到武汉,再到延安,最后主动要求去最苦的晋察冀边区。很多人劝他:“你都快50了,延安待着多好。”他不干,说要到前线去。1938年6月他到了晋察冀后,他把破庙改成手术室,自己画图纸设计了能折叠的移动手术台,就是后来八路军普遍用的“卢氏手术台”,还培训了800多名卫生员,基本上晋察冀的野战医疗体系是他一手带起来的。 1939年秋天日军大扫荡,伤员猛增,他干脆把医院搬到离火线五六里地的地方,连续工作最长一次是69小时做了115台手术。 11月初在涞源摩天岭战场,他给一个气性坏疽伤员手术时左手无名指被骨片划破,他只拿碘酒擦了擦继续干。感染后他还坚持给最后一批伤员做完手术才倒下。11月12日凌晨5点20分,在唐县黄石口村一间小庙里,他停止了呼吸,终年49岁。临终前一天,他用中文写信给聂荣臻,把医疗队人事、药品、手术安排全交代了,还说“我在这儿没有一分钟是白过的”。 他一去世,问题就来了。当时日军扫荡正狠,唐县、涞源、易县到处是敌人,遗体根本没法正常安葬。交通站当天就派了八九个战士,用担架抬着走。白求恩个子高,1米88,普通担架放不下,他们在担架中间横绑了根粗木棍才行。遗体用厚棉被裹得严严实实,只露出脸,头上缠满绷带,旁边挂两个空盐水瓶,远远看过去就像个昏迷的重伤员。 这条路走了整整五天五夜。白天不敢走大路,全走山沟小道,夜里摸黑走,遇上日军巡逻就藏进松林里,肩膀磨出血泡也得咬牙扛着。11月16日傍晚才到了唐县于家寨军分区第二休养所。医护人员和村民把遗体抬进戏楼前的大官房,擦洗干净,换上新军装,用红绸一层层裹好,停在两张拼起来的方桌上。附近村民听说后,冒着危险都跑来看,最后站满了人。 17日上午聂荣臻赶到,率一千多人开了追悼会。下午仪式一结束,当晚就把棺木秘密抬到村西南狼山沟埋了,没立碑,没留坟头,乡亲们还牵牛把地犁一遍,彻底伪装起来,防着日军来破坏。这就是白求恩最初的安葬地——河北唐县于家寨。 后来战事缓和,1940年1月棺木迁到唐县军城南关,建了晋察冀烈士陵园,雕塑家刘廷芳用汉白玉给他刻了第一尊站立雕像。1953年又迁到石家庄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和柯棣华并排安葬,这地方现在每年都有无数人去祭拜。 白求恩这人牛就牛在,他完全可以待在加拿大过好日子,却偏偏跑最苦的地方去,把命都搭上了。他不是说说而已,他真干,干得比谁都狠。他留下的不光是技术,还有那种不把命当回事也要救人的劲儿。八路军卫生员后来能做到离火线三公里就接上伤员,基本上是他打的基础。 说白了,他不是圣人,就是个实打实干活的人。他自己得过肺结核,知道穷人看不起病,所以见不得伤员疼。他在晋察冀那一年半,干的活顶别人一辈子。很多人说他国际主义精神,但我觉得最打动人的,是他压根没把自己当外人,真把中国伤员当自己兄弟。 这事儿过去80多年了,可每次看到那尊雕像,站得笔直,目光往前看,就觉得他还在那儿盯着手术台。我们这代人可能干不出他那种事,但至少得记住,有这么一个人,在最苦的时候,把命留在太行山里了。

0 阅读:1
孔甲丙今说史

孔甲丙今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