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正式宣布了 11月21日,印度商工部突然宣布对中国聚酯变形纱启动反倾销调查,距其撤销14类化工产品BIS认证仅过去9天,政策反转令人始料未及。 先说说这BIS认证,它可不是普通的文件。印度的BIS认证是产品进入本地市场的“准入门票”,没有这张票,再好的商品也只能被拦在边境之外。14类化工产品刚被允许自由进入印度,相关企业还没来得及规划出货节奏,聚酯变形纱就被推上了反倾销调查的名单。 聚酯变形纱听着专业,其实和咱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这种纱线弹性好、手感柔软,是做运动服、连衣裙、窗帘的核心原料。印度本土纺织业对它的需求极大,而中国产的聚酯变形纱因为性价比高、质量稳定,一直是印度厂商的重要选择。 印度官方给出的调查理由很老套,声称中国产品存在“低价倾销”,损害了本地产业利益。可明眼人都清楚,这背后藏着印度推动“制造强国”的小心思。近年来,新德里一直想扶持本土纺织产业链,从原料到成品都希望实现自给自足。 但现实狠狠打了印度一记耳光。印度本土的聚酯变形纱产能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也跟不上。就算暂时限制中国产品进口,本地厂商也没法在短时间内填补缺口。之前印度曾对中国的空调压缩机实施过类似限制,结果导致本土空调企业因缺芯停产,最后只能紧急豁免认证,让中国产品重新进入市场。 这次的反倾销调查恐怕会重蹈覆辙,印度纺织业是该国的支柱产业之一,直接关联数千万人的就业。如果调查最终导致中国纱线被加征高额关税,印度的服装厂、面料厂就只能要么承受更高的原料成本,要么寻找质量参差不齐的替代货源。 更高的成本最终还是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之前印度限制中国电子产品进口,就导致本地手机、家电价格暴涨,普通民众只能花更多钱买性能更差的产品。这次轮到纺织原料,后续服装、家纺价格上涨几乎是必然结果。 印度的贸易政策向来充满矛盾。一边想通过设置壁垒保护本土产业,一边又离不开中国供应链的支撑。数据显示,印度制造业所需的关键化工原料、机械配件,有相当大比例依赖从中国进口。撤销14类化工产品的BIS认证,就是因为本土企业实在找不到合适的替代来源。 更有意思的是,就在对中国产品动手的同时,印度自己也在遭遇其他国家的贸易限制。巴西前不久就对印度产的聚酯短纤征收了临时反倾销税,税率高达260.47美元/吨。这种双重标准的做法,只会让印度的贸易环境变得更加复杂。 新德里的决策者们似乎忘了,贸易合作从来都是双向的。中国不仅是印度的重要贸易伙伴,更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之前印度为了推进“印度制造”,对中国的手机组件、新能源设备设置过不少障碍,结果本土相关产业非但没发展起来,反而因为缺少核心配件导致产能利用率不足。 这次对聚酯变形纱的调查,大概率也是一场“自导自演”的闹剧。反倾销调查通常要持续一年以上,期间市场供需不会等待政策调整。印度纺织企业为了避免风险,可能会提前囤积中国产的纱线,反而会推高短期价格,让所谓的“保护措施”变成“涨价导火索”。 印度的贸易政策制定者们应该明白,真正的产业升级靠的是技术创新和效率提升,而不是靠设置贸易壁垒。中国制造业的优势,是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完整产业链、成熟的技术工艺和高效的生产能力,这些都不是靠短期限制就能替代的。 从长远来看,频繁的政策摇摆会损害印度的贸易信誉。企业需要稳定的贸易环境来规划生产和投资,今天放行明天限制的做法,只会让国内外企业对印度市场望而却步。与其在贸易限制上反复横跳,不如把精力放在改善营商环境、提升本土产业竞争力上,这才是真正能让“印度制造”崛起的正道。 现在,中国相关企业已经开始积极应对这次反倾销调查。有了之前应对其他国家贸易壁垒的经验,企业们会拿出详实的数据证明自身的合规经营。而印度方面,或许在调查过程中就会发现,限制中国产品带来的麻烦,远比想象中要多得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