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但在国内,人

百日依山尽 2025-11-23 14:56:35

纽约时报称,“中国人生活在一种奇怪的悖论中,在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 但在国内,人们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暗淡的绝望感无处不在,人们感到自己成了一个痴迷于世界大国地位和击败美国的国家牺牲品,无从发声。”老实说,这一段话表面上看似乎还挺有道理,但仔细分析一下就知道,完全是舆论战的拙劣手段。 近期,《纽约时报》一篇报道中的言论引发热议,文中声称中国人生活在奇怪悖论里,国际上中国看似强大,国内民众却对经济和个人前景满是暗淡绝望, 还称人们觉得自己成了国家追求大国地位、击败美国的牺牲品,毫无发声空间。这番言论乍听似乎有几分道理,可结合现实中的种种场景来看,不过是脱离实际的舆论抹黑,漏洞百出根本站不住脚。 所谓“国际强大与国内绝望的悖论”,本质上是忽略了国家发展与民众福祉的深度绑定。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提升,从来不是靠牺牲民众利益换来的,反而每一步前行都在切实惠及普通百姓。 就拿周边合作来说,中老铁路的开通不仅让老挝从“陆锁国”迈入“陆联国”,更让中国云南边境地区的农户,能把新鲜果蔬快速运往东南亚市场,运输时间缩短一半以上,收入比之前翻了番,原本偏远的村寨借着铁路红利,建起了特色农产品加工厂,不少外出务工的年轻人都返乡创业,在家门口就能实现稳定增收。 在民生保障领域,各地的跨境医疗合作更是暖到民心。云南河口的“国门医院”每年接诊外籍患者近8000人次,同时也让边境地区的中国民众,能便捷享受跨境医疗资源,遇到疑难病症不用再长途奔波。 内蒙古二连浩特联合蒙古国开展“一带一路·光明行”行动,邀请蒙古国眼疾患者来华治疗,中国民众也能同步享受优质眼科医疗服务,这种互利共赢的合作,既彰显了中国的大国担当,也让民众切实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医疗福利,所谓“绝望感”根本无从谈起。 经济层面的发展成果,更是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新疆昌吉的亚欧国际物流园打通了中亚市场通道,当地的特色干果、纺织品通过物流园销往多国,带动周边形成了完整的产业链,不仅解决了大量就业岗位,还让商户的利润稳步提升。 云南普洱的中老越三国“丢包节”、广西“三月三”等民俗节庆,如今都成了带动文旅经济的重要载体,周边村民开起民宿、售卖特色手工艺品,靠着节庆经济实现增收,日子越过越有盼头。 所谓“民众无从发声”的说法,更是与现实严重不符。如今民众表达诉求的渠道越来越多元,线上平台的留言反馈能快速触达相关部门,线下的民生座谈会、民意调研活动常态化开展,民众的建议和需求总能得到及时回应。 就像边境地区的跨境公交路线优化,就是当地民众多次反馈出行需求后,相关部门调研调整的结果,如今东兴与越南芒街的跨境公交每日通行,极大便利了两国民众走亲访友和日常出行,这正是民众发声被重视、诉求被满足的直接体现。 中国追求大国地位,核心是为了给民众创造更安稳的生活环境,为发展争取更广阔的空间。从跨境职业教育合作让年轻人掌握技能、拓宽就业渠道,到农业技术交流让农户实现丰产丰收,再到基础设施完善让出行更加便捷,国家发展的每一项成果,最终都转化为民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纽约时报》无视这些真实存在的民生图景,刻意制造对立、抹黑中国,本质上就是想用舆论战扭曲事实,误导外界对中国的认知。 事实上,普通民众的日常状态最有说服力,返乡创业者的忙碌身影、农户丰收后的笑容、跨境就医患者康复后的安心,这些真实场景都在有力反驳不实言论。 国家强大与民众幸福从来不是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彼此成就的整体,这一点,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中国人都有最真切的感受。 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留言~

0 阅读:3
百日依山尽

百日依山尽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