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哥马利是美军各大将领回忆录里恨的最咬牙切齿的人,很多美军将领在蒙哥马利面前都受过屈辱。为什么蒙哥马利在美军面前这么自信? 主要源于43年的北非战场,对德战绩刷出来的。 1943年的北非战场,成为了蒙哥马利军事生涯的高光舞台。 当时德意联军在隆美尔的率领下,一度占据北非战场的主动权,英军此前接连受挫,士气低落。 蒙哥马利接手第8集团军后,得到了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全力支持,大批援军和武器装备源源不断地运往北非前线。 在突尼斯战役中,蒙哥马利的第8集团军与美军第2军并肩作战,面对依托复杂地形固守的德意联军,他制定了周密的进攻计划。 盟军在空中和地面形成压倒性优势,坦克数量是德军的三倍,火炮更是多达两倍,空中还有三千多架战机提供支援。 经过两个多月的拉锯战,盟军最终将德意联军逼至邦角半岛,海空运输线被完全封锁的敌军插翅难飞,最终有超过二十四万德意士兵沦为战俘,其中包括十二万多德军。 这场胜利不仅彻底将轴心国势力赶出北非,更让蒙哥马利的名字响彻盟军阵营。 在此之前的阿拉曼战役,蒙哥马利已经展现了出色的指挥才能。 1942年10月,他率领第8集团军向隆美尔的非洲军团发起总攻,经过十多天的激战,成功击退德军,迫使隆美尔率部西撤。 这场战役中,盟军以相对较小的伤亡,歼灭、俘虏敌军四万多人,缴获了四百多门火炮和大量装备。 阿拉曼战役的胜利扭转了北非战场的局势,也让蒙哥马利从众多英军将领中脱颖而出。 而此时的美军刚刚涉足北非战场,1943年初的凯塞林山口战役中,美军第2军还曾遭遇德军重创,与蒙哥马利麾下身经百战的第8集团军相比,美军在北非的战绩确实显得逊色不少。 这份战场积累的底气,让蒙哥马利在与美军将领合作时显得格外强势。 1943年3月的盖塔尔战役期间,英军正面进攻受阻,蒙哥马利竟要求美军派出一支部队独自闯入敌军防线腹地,吸引德军回援,这个明显让美军吃亏的提议,连同为英军的第18集团军群司令都觉得不妥,直接予以回绝。 同年的西西里战役中,蒙哥马利更是直接干涉美军的作战计划,登陆后甚至强行霸占了美军的进攻通道,让巴顿率领的第7集团军只能另寻路线,将士们的愤懑可想而知。 到了诺曼底登陆后的突出部战役,蒙哥马利更是提出让正势如破竹的美军第3集团军转入防御,把所有补给都交给自己的第21集团军群,理由是要集中力量给德国致命一击。 美军将领们的屈辱感,不仅来自作战计划上的被干涉,更源于蒙哥马利那份仿佛与生俱来的优越感。 当时美军在北非战场初来乍到,缺乏沙漠作战经验,而蒙哥马利已经凭借阿拉曼和突尼斯的两场大胜,成为盟军眼中的“沙漠战神”。 他习惯了按照自己的节奏指挥作战,往往会忽略盟军之间的协调配合,在他看来,凭借英军在北非打出的辉煌战绩,自己的作战方案自然更具说服力。 这种以战绩为底气的自信,在美军看来却成了傲慢与轻视,毕竟美军将领个个都是身经百战,却要在合作中屡屡迁就一个外国将军的独断专行。

闲来无事
蒙哥马利的战场生活如商业精英,制定计划,部下执行,他自己到点睡觉,且无论什么突发情况做息时间都不会改变。他所有的胜仗都是在人数装备甚至情报绝对优势下打出来的。只能说他是合格的统帅,但远称不上优秀。
果果
蒙哥的北非胜利是海军封锁地中海掐断隆美尔的后勤,德国人打不下去才撤退,后来市场花园计划就是他定的,结果被揍的鼻青脸肿。
九幽冥空霸
有本事在对等的条件下跟隆美尔单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