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美国华人表示,中国的手机支付是最傻的事情,每次都需要掏出手机扫码,输入密码才能够正常支付,哪像在美国拿出信用卡碰一下就可以了。 这话其实是没摸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真实脉络,支付这事儿从来不是比谁的步骤少,而是看谁能钻进街头巷尾的烟火气里。 中国的扫码支付能铺到连村口小卖部都贴着二维码,核心就是把门槛降到了几乎为零,这可不是信用卡 “碰一下” 能比的。 先说说商家这边的账,美国的信用卡支付看着潇洒,但背后藏着小商户扛不起的成本。 早年国内推 POS 机的时候,一台机具押金就得几百块,还得收 1% 到 2% 的手续费,卖碗面赚三块钱,手续费就得扣几分钱,街头卖烤红薯、煮玉米的小贩根本负担不起。 扫码支付就不一样了,找个打印店花几块钱打张二维码贴墙上,一分钱押金没有,手续费低到千分之一甚至直接免除,就算一天就卖几十块钱的生意也用得起。 有统计显示,微信支付在下沉市场的份额早就超过 70%,其中中老年商户占比超 60%,这些菜市场阿姨、五金店老板要是换成信用卡 POS 机,光机具成本就可能把半个月的利润搭进去,自然不会买账。 再看用户端的接受度,中国有 8.33 亿老年网民,现在网络支付使用率已经冲到 75.4%,但要是换成信用卡体系,这些老人恐怕大多得被挡在门外。 申请信用卡得填一堆表格,还得有信用记录,农村里不少老人连征信报告是什么都不知道,哪能办下来。 扫码支付就简单多了,2015 年微信红包一出来,不管是城里的年轻人还是农村的长辈,抢几次红包就摸清了支付的门道,这种社交驱动的学习成本比背信用卡条款低太多。 后来支付宝搞适老化改造,连不识字的老人都能跟着图标操作,反观信用卡,光是记住还款日、账单日就够不少老人头疼。 更关键的是,扫码支付不用绑银行卡也能玩,微信零钱里转几十块钱,孩子就能在学校门口买文具,老人买菜也不用带现金怕丢,这种零门槛的体验,信用卡根本给不了。 最后,真正让扫码支付扎根的,是它织成的那张能裹住柴米油盐的生态网。 有数据说现在国人每天用移动支付的场景接近 11 个,可不是只能在店里买东西那么简单。 早上出门扫个码骑共享单车,坐公交地铁碰一下手机就行,川大等近 50 所高校的校园里,“碰一下” 不仅能乘车,还能签到、取快递、打开水,一天能有近 10 万次使用。 到了菜市场,卖菜阿姨扫完码钱直接到账,不用再蹲在地上点零钱辨真假;农村里收粮食,贩子掏出手机扫一下,农户卡里就多了几千块卖粮钱,不用再担心收到假钞。 就连公共事业缴费、医院挂号这些以前要跑断腿的事,现在在家扫个码就解决了,自助售货机、社区团购这些新场景也都能无缝衔接。 这种从城市到农村、从高频到低频的全场景覆盖,美国的信用卡体系根本做不到 —— 你总不能拿着信用卡去扫路边的自助榨汁机,也没法用它给老家的父母交电费,这就是生态适配的差距。 其实现在扫码支付也在升级,支付宝的 “碰一下” 支付早就能做到 3 秒完成,比传统扫码省了好几步,用户规模都突破 2 亿了,但即便如此,2023 年还有 90% 多的用户习惯扫码,因为二维码的根基太深了。 就像东北冬天有人用刷掌支付,但全国多数地方还是认二维码,毕竟它不管手机好坏、网络快慢,掏出来就能用。 那位美国华人只看到自己用信用卡 “碰一下” 的方便,没看到中国小商户掏不起 POS 机的无奈,没看到老人用扫码支付收到子女红包的开心,没看到农村收粮时扫码到账的踏实。 支付方式好不好用,终究得看老百姓用不用得起、用着顺不顺手,从这一点来说,扫码支付早把 “适配” 两个字刻进了中国的生活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