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钱想疯了!”湖北一男子,凌晨与5名好友聚餐喝酒,散场14天后被发现其在小区坠

南风意史册 2025-11-25 11:18:58

“想钱想疯了!”湖北一男子,凌晨与5名好友聚餐喝酒,散场14天后被发现其在小区坠亡。家属因未获赔偿,将同桌5人及烧烤店老板夫妻一并告上法庭,索赔32万余元。法院经审理后,判决结果出乎家属意料。   “人都死了半个月,现在来找我们要钱?!”只见烧烤店老板老陈捏着法院传票,手指都在发抖。   那天凌晨四点,当最后一批客人,摇摇晃晃走出他的烧烤店时,老陈还特意提醒:“慢着点走,看着车。”他记得谈某走在最后,还回头摆了摆手:“没事,就几步路。”   只是谁也想到,这一摆手竟是永别。   十四天后,有人在谈某居住的小区楼道平台,发现了他的遗体。警方调查后排除了他杀,但具体原因并未对外公布。在一众人以为这场悲剧,就此画上句号之时,那晚和谈某一起吃饭的老陈和另外五个,都收到了法院传票。   “32万?我们上哪找这么多钱!”一起吃饭的老李在电话里声音发颤,“那天散场时他还好好的!”原本因为谈某突然离世有些唏嘘感叹的老陈,接到电话后,瞬间变回忆起那晚的每个细节,尤其是谈某最后离开时的那个摆手。   确实,监控显示谈某离开时步伐平稳。而十四天的时间跨度,成了本案最关键的时间刻度,因为它长得,足够消解任何直接因果的关联。   其实这类案件,在中国基层司法实践中已不新鲜。从“劝酒担责”到“谁主张谁举证”,而法院的判决尺度,也正在发生微妙变化。法官在判决书中写得很直白:“饮酒行为与死亡结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应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   “十四天啊!”老陈在法庭上忍不住提高音量,“过了这么久出事,怎么能怪到我们头上?”   这句质问背后,是当下社会对法律责任,无限扩张的集体焦虑。要知道当每一次聚会,都变成潜在的法律风险,那么原本人与人之间单纯的信任,则将被无形消耗。简单说,谁会想要拥有一个出门喝顿酒,结果回家还要赔一大笔钱的朋友。   案件的转折点出现在举证环节。由于原告方无法提供任何证据证明,那晚存在强迫饮酒行为,也拿不出医学证明,能将谈某的离世,与十四天前的饮酒建立直接因果关系。因此时间在这里成了最公正的证人,它清晰地划下了行为与后果的法律界限。   “如果这样都要赔,以后谁还敢一起吃饭?”被告之一的质问道出了许多人的担忧。这种担忧不无道理,在类似案件高发的某些地区,已经出现了“聚餐立字据”的极端现象。   最终该案件的判决,像一盆冷水,浇在过度维权的火焰上。法院驳回全部诉讼请求,但法官在闭庭后多说了几句:“法律不应该是算计的工具,它应该是善良风俗的守护者。”   只能说,这起案件折射出我们时代的某种病症,那就是当意外发生时,第一时间不是追思与反思,而是计算损失与追责。   虽然法律给了我们主张权利的工具,但不该成为发泄悲伤的渠道。在情、理、法的三角关系中,我们或许该重新找回那个最朴素的平衡点:对自己负责,对他人善意,对法律敬畏。   对此您怎么看?欢迎大家到下方评论区留言共同讨论。 案件聚餐醉酒   信息来源: 潇湘晨报·晨视频2025.11|《家属起诉同饮者及烧烤店索赔32万元,被法院男子饮酒坠楼身亡,14天后被发现,驳回:不能证明死亡系此次饮酒所致》   文|沐琨 编辑|南风意史

0 阅读:114
南风意史册

南风意史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