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的一天,齐白石已经快90岁了,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把将25岁的新凤霞拉进一个房间,指着一个放满钱的立柜:看到了吗,这里全是钱,你随便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2年初春的北京城,东单栖凤楼胡同里的一座四合院格外热闹。 戏剧家吴祖光和评剧名角新凤霞夫妇正在家中设宴,邀请文艺界好友小聚。 这场看似平常的家宴,却因一位特殊客人的到来而显得不同寻常。 九十岁高龄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在秘书伍德萱的搀扶下缓缓步入院门。 尽管年事已高,老人的目光却依然锐利。 当他看到正在招待客人的新凤霞时,眼神顿时亮了起来。 这位二十五岁的评剧演员正值艺术生涯的黄金时期,刚刚凭借《刘巧儿》红遍大江南北。 她穿着素雅的旗袍,举止大方得体,浑身上下散发着艺术家的独特气质。 宴会进行中,齐白石始终关注着新凤霞的一举一动。 当新凤霞为他斟茶时,老人情不自禁地拉住她的手,仔细端详她的面容。 这个举动让在场宾客都感到意外,秘书伍德萱连忙上前轻声提醒。 没想到齐白石毫不掩饰地说:"这位姑娘长得真好看,我就是要多看几眼。" 这番直白的话引得满堂欢笑,也化解了现场的尴尬气氛。 在座的老舍先生见状,笑着提议让齐白石认新凤霞作干女儿。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梅兰芳、夏衍等在场文艺界名流的赞同。 新凤霞欣然应允,当场向齐白石行了跪拜大礼。 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当即表示要回请各位宾客,还要专门为干女儿刻一枚印章。 次日清晨,新凤霞带着糕点、茶叶等礼物,在丈夫吴祖光的陪同下来到齐白石西单的寓所正式拜见。 令他们意外的是,齐白石直接将他们领进卧室,打开一个老式立柜,里面整整齐齐码放着成捆的钞票。 老人豪爽地说:"这些钱你随便用,看中多少拿多少。" 新凤霞婉言谢绝了这份厚礼,但接受了齐白石提出的学画建议。 从此,新凤霞开始定期到齐白石家中学习绘画。 起初,她只是抱着增进艺术修养的想法,但很快就被国画艺术的魅力深深吸引。 齐白石教学极为认真,从最基本的笔墨技法开始,耐心指导她如何运笔、调墨。 有时为了画好一只虾的形态,他会反复示范数十次。 老人常说:"作画要画出骨子里的精神,要表现出物象的神韵和性格。" 这些艺术理念让新凤霞受益匪浅。 她发现绘画与表演艺术有着相通之处,都需要准确把握对象的内在气质。 在学画过程中,她逐渐领悟到如何更好地塑造舞台人物形象。 有时她在排练新戏遇到难题时,会向齐白石请教。 老人总能以画理喻戏理,给她很多启发。 齐白石对新凤霞的赏识与日俱增。 他不仅悉心指导绘画,还经常在艺术圈内称赞干女儿的才华。 有一次在西单曲园酒楼举办的宴会上,齐白石特意带来新凤霞的习作向宾客展示,并在画上题字"凤霞女弟画得好"。 这份认可让新凤霞备受鼓舞,学习绘画的热情更加高涨。 随着学习的深入,新凤霞的绘画水平显著提高。 她特别擅长画花卉,笔下的牡丹、荷花既保持了齐派画风的精髓,又融入了戏曲表演的韵律感。 齐白石看到她的进步十分欣慰,有时会即兴在她的画作上题词补景,师生合作完成作品。 这些画作成为两人深厚情谊的见证。 这段特殊的师徒情谊持续了五年时间。 期间,新凤霞不仅在评剧艺术上取得新的突破,在绘画领域也逐渐崭露头角。 1957年齐白石逝世时,新凤霞悲痛不已。 她始终珍藏着老师赠送的画作和那方刻有"女弟子"字样的印章,将这些视为最宝贵的财富。 即使在后来遭遇人生坎坷的岁月里,新凤霞依然坚持作画。 绘画成为她精神世界的重要寄托,也是她与恩师心灵对话的特殊方式。 晚年时,她经常一边作画一边回忆与齐白石相处的点点滴滴。 在她看来,老师当年打开钱柜的举动,体现的正是艺术家特有的率真与纯粹。 这段艺坛佳话之所以被后人传颂,不仅因为涉及两位艺术大家,更因为它展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相授的美好传统。 齐白石作为画坛泰斗,能够打破门户之见,悉心指导一位评剧演员学习绘画,体现了一代宗师的博大胸怀。 而新凤霞作为当红艺人,在事业鼎盛时期仍虚心求教,也彰显了艺术家对提升自身修养的不懈追求。 如今,当我们欣赏新凤霞留下的画作时,依然能感受到齐白石画风的影子。 但她笔下的花鸟虫鱼,又带着评剧表演的灵动韵律,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这或许正是两代艺术家心灵对话的最好见证,也是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的生动体现。 这段跨越年龄与艺术门类的情谊,如同齐白石画中那些栩栩如生的虾蟹,永远鲜活地游弋在中国艺术的長河里。 主要信源:(吴 刚:《母亲新凤霞(上)——新凤霞的艺术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