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 俄罗斯外交部突然发声了。 11月18日据俄媒报道,俄方发言人点

娇娇发个帖聊武器 2025-11-25 13:44:18

就在刚刚 俄罗斯外交部突然发声了。 11月18日据俄媒报道,俄方发言人点名日本政界涉台言论“很危险”,还提到要汲取历史教训。我的判断很清楚:俄方不希望日本把东北亚的紧张度再往上推。 地面动向摆在那儿:与那国、宫古、石垣、奄美这些点,日本近年陆自营区陆续到位,岸舰导弹和警戒雷达配套成形。对照北面的千岛和萨哈林,俄方“堡垒”岸导、防空系统已常态部署。两边同时加码,说明监控与拦阻都准备到位,日本的每一步都会被盯住。 海空节奏同样清晰:统合幕僚监部几乎每月通报应对俄军机舰,已经形成固定模式。反过来,日本P-1、P-3C在日本海、鄂霍次克周边的巡逻也持续不断。互动频密带来摩擦概率上升,俄方此时把话挑明,更像是划出操作边界。 水下力量增加不确定性:俄太平洋舰队列装“亚森-M”后,远海巡航和隐蔽性提升。日本虽有完善的反潜体系和高出动率,但想长期、稳定、全面盯住并不容易。这种不确定会直接压缩高调表态的空间。 信息层面同样在较量:近两年商业卫星频繁抓到西南诸岛的新工事,弹药库、车库、码头逐步完善。俄方也习惯用公开影像回应。动作很难遮掩,谁先把事态推高,影像证据会第一时间出现。 外部支援的节奏也需要评估:美军近月向中东投入大量兵力,西太依旧维持存在,但行动和补给节奏受到挤压。日本虽与其协同紧密,但在节奏受限的情况下,单点前压的风险显著上升。 历史记忆长期存在:二战尾声苏军对关东军的作战,日本社会仍有记载。俄方提到历史,是在提醒后果规模,而不是情绪发泄。东北亚一旦出现擦碰,难以收拾。 国内舆情在降温:日本扩大军费、引进远程打击能力,社会上既有支持也有担忧。据多家媒体调查,意见分化持续。这种分化会自然对决策层形成约束。 中俄沟通被外界关注:根据公开报道,两边安全领域对话保持常态。外界解读很多,但可以确定的是,一旦形成默契,日本在周边的操作空间会进一步缩小。 综合这些信号,俄方没必要“出兵”。通过公开表态、常态化巡航、信息披露,就能既降温又把底线说明白。日本如果把话说得太满,后续回旋余地会变小。 当前更需要的是清晰边界和稳定节奏,而不是情绪驱动的冒进行为。越过底线,代价会立刻体现。 把风险隔离在外,控制强度和节奏,才是对地区安全最稳妥的处理方式。

0 阅读:22

猜你喜欢

娇娇发个帖聊武器

娇娇发个帖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